[发明专利]导体温度检测器有效
申请号: | 201710696655.0 | 申请日: | 2017-08-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776443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28 |
发明(设计)人: | Y·戈林;M·阿德斯特;伊瑟烈·格什曼;G·塞拉 | 申请(专利权)人: | 太阳能安吉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K13/00 | 分类号: | G01K13/00;G01K7/02;G01K1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 代理人: | 于小宁 |
地址: | 以色列***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导体 温度 检测器 | ||
本文中描述的各种实施是针对一种方法,其用于由装置检测在电气系统的某些部分处的温度的增加和采取适当响应行动。所述方法可包含测量在所述系统内的某些位置处的温度,和基于所述测量结果估计在其它位置处的温度。本文中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包含组合导电与热量检测能力的集成线缆,或组合导电与热熔丝的集成线缆或连接器。
本申请要求2016年8月18日提交的题目为“导体温度检测器”的美国临时专利申请第62/376,693号的优先权,所述美国临时专利申请在此被以引用的方式全部并入。本申请还与2016年3月23日提交的题目为“导体温度检测器”的美国专利申请第15/078,450号有关,所述美国专利申请在此被以引用的方式全部并入。
背景技术
故障连接器和/或导体可造成电气系统中的组件的过热,且在一些情况下,可甚至造成点火。在过热的情况下,可并不始终触发电弧检测电路。导体的过热可为可再生电力系统(例如,光伏和风力电力系统)中的尤其严重的问题,其中归因于曝露于太阳和在发电和转换期间的组件的加热,系统组件的温度可能已经很高。另外,归因于电接触机构随着时间的过去而腐蚀,连接器可易于过热。电力系统的不邻近含有逻辑电路系统的组件的区段(例如,不邻近系统传感器和/或装置的连接器或导体区域)的过热的有成本效益的检测可为尤其有挑战性的任务。存在对于用于对此类系统中的组件的过热进行迅速检测的响应的有效解决方案的需求。
发明内容
以下发明内容是仅出于说明性目的对本发明概念中的一些的简短概述,且并不希望限制或约束本发明和详细描述中的实例。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将从详细描述认识到其它新颖的组合和特征。
本文中的实施例可使用温度感测装置,其被配置以检测电力系统内的组件的过热。
在说明性电气系统中,可将温度传感器部署于距对过热敏感的点(例如,连接点)某一段距离处。由于穿过物理介质时热量可迅速地耗散,因此可针对将传感器放置得足够靠近敏感点以测量可触发预防性动作(例如,断开连接电气系统的元件)的温度的增加来设计系统。在一些系统中,将温度传感器放置得足够靠近敏感点以检测过热可能不方便或并不有成本效益。在那些系统中,可能需要将热电偶(TC)或线性热量检测(LHD)线缆与标准系统导体组合以允许在较长距离检测过多热量。
在许多电气系统中,尤其曝露于天气条件的电气系统,连接点可对水分和灰尘的浸入最敏感,这可导致增大的电阻抗和可能的过热。在一些光伏电气系统中,故障连接器已过热,这导致毁灭性的点火。因此,许多说明性实施例包含检测在连接点处或附近(例如,温度传感器放置于连接点20cm中或内)的过热,但本公开不在那方面受到限制,且也适用于在其它位置处的过热检测。
在一些说明性实施例中,针对在温度传感器附近的连接器位置的设计可帮助检测高温。举例来说,在例如一些光伏(PV)设施的某些系统中,可通过连接两个线缆来形成连接点,其中连接点在电路(例如,例如直流到交流(DC到AC)微反相器的DC到AC反相器,或直流到直流(DC到DC)转换器)附近。在线缆具有显著长度的情况下,通过设计不对称长度的线缆,可达成每一连接点到电力装置的接近性。举例来说,每一电力装置可特征在于一根线缆0.8米长,且一根线缆0.2米长。在此情况下,如果将多个电力装置相互耦合,那么每一连接点距电力装置仅0.2米,且在那个相对短的距离处,邻近电力装置的温度传感器可检测在连接点处的过热。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能需要检测在可能不在连接器位置附近的位置处的电导体的过热。举例来说,在一些光伏设施中,电导体的部分可与金属物体(例如,达到高温的室外金属安装结构)接触,和/或可邻近可燃媒介物(例如,木屋顶),和/或可被动物咀嚼和损坏,从而增大了过热的风险。说明性实施例包含集成电缆,其组合电导体与热量检测装置(例如,热电偶和LHD装置),所述热量检测装置可检测在不邻近通过连接位置部署的热传感器的位置处的过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太阳能安吉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太阳能安吉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69665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智能门锁(AR101)
- 下一篇:智能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