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见光、激光与中红外波段全介质薄膜分色元件及设计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694595.9 | 申请日: | 2017-08-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7290814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16 |
发明(设计)人: | 刘华松;姜玉刚;李士达;杨霄;冷健;孙鹏;季一勤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津航技术物理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2B5/20 | 分类号: | G02B5/20;G02B1/113;G02B27/00 |
代理公司: |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专利中心 11011 | 代理人: | 祁恒 |
地址: | 300308 天津***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可见光 激光 红外 波段 介质 薄膜 分色 元件 设计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光学薄膜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见光波段(0.6~0.9μm)和激光波段(1.06μm)反射、中红外波段(3.0~5.0μm)透射的全介质薄膜分色元件及设计方法。本发明提出的分色元件及设计方法,按照可见光与激光反射、红外透射的方法进行分光,与传统的介质‑金属‑介质膜系结构不同,在硅材料基底上采用全介质薄膜材料设计,可见光波段与激光的平均分光效率达到98%以上,中红外波段的平均分光效率达到97%以上。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光学薄膜技术领域,特别是对三个波段的分光技术,具体涉及一种可见光波段(0.6~0.9μm)和激光波段(1.06μm)反射、中红外波段(3.0~5.0μm)透射的全介质薄膜分色元件及设计方法。
背景技术
现代光电跟踪瞄准吊舱具有捕获、跟踪、瞄准一体化的功能,是现代空军的关键大型光电设备之一,一般采取红外成像、电视跟踪及激光测距/指示等方法,是空中作战飞机的重要系统组成部分。集红外成像、电视跟踪及激光测距功能于一体的光学吊舱,其光学系统基本采用共口径合光和分光系统。目前,国外先进吊舱均采用可见光、激光和红外等“三光”共用前端光学系统的方案,然后分别对每个光路进行信息处理。因此,对上述三个波段的分光元件是光电吊舱光学系统中的核心元件之一。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等发达国家开展重视机载光电瞄准系统的研究,典型的“三光”系统的工作波段基本上是可见光波段0.6~0.9μm、激光波长1.06μm(或1.57μm)和中红外波段3.0~5.0μm。因此需要对三个波段进行分光是光电吊舱光学系统的关键技术。目前,国内外对可见光与红外分光的方法主要是采用金属诱导透射的方法来实现,使用介质~金属~介质的多层膜进行优化设计,实现可见光波段透射和红外波段反射。基于介质~金属~介质膜系结构的分色滤光片,膜层结构简单易于制备,但是极薄的金属层对光谱性较为敏感,在实际制备条件下,需要解决银膜光学常数的测定、膜系优化设计和工艺一体化问题是分光膜成功的关键。但是,由于金属诱导透射的带宽有限,因此透射带无法覆盖较宽的波段。
除了上述典型的分光膜,采用全介质薄膜也是另一种方案。2009年,美国RugateTechnologies公司的Thomas Rahmolow等人设计并制备了用于多波段反射红外热像仪的滤光片,其中涉及超宽波段分色滤光片的设计和制备,使用了两种薄膜材料进行设计。2010年,浙江大学章岳光等人在硒化锌基底上设计了反射可见光和1540nm激光,透射长波红外的分色片。以硒化锌为基板,采用Ge、ZnSe和YbF3作为薄膜材料进行了优化设计,采用电子束蒸发技术制备了分色膜,其反射率和透过率都达到了93%以上。Ronald A等人研制了可见光反射长波红外透射的元件,使用ZnS、ThF4和MgF2薄膜材料进行多层膜设计和制备,实现了0.6~0.9μm波段范围的反射率达到80%以上,8~12μm波段范围的透过率达到90%。综上所述,分光薄膜的重点是在保证分光特性的基础上,力争减小薄膜的总厚度和降低薄膜的制备难度,同时降低应力带来的面形变化。
基于上述的研究基础,本发明提出了可见光波段、激光波段和中红外波段的一种分色元件及设计方法,分光方式与传统的介质~金属~介质分光膜不同,避免了极薄金属薄膜制备工艺差等问题,并且膜层厚度适于制备。分色元件可实现可见光和激光反射率达到98.5%以上,中波红外的透过率达到97%以上。
发明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提出一种可见光、激光与中红外波段全介质薄膜分色元件及设计方法,以解决如何在可见光、激光和中红外共光路传输的情况下,将可见光波段(0.6~0.9μm)、激光波段(1.06μm)与中红外波段(3.0~5.0μm)分光,并且尽可能提高每个谱段的分光效率。
(二)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可见光、激光与中红外波段全介质薄膜分色元件的设计方法,该设计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津航技术物理研究所,未经天津津航技术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69459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