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解除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性的防渗帷幕结构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691993.5 | 申请日: | 2017-08-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7313439A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03 |
发明(设计)人: | 陈天镭;王兆辉;李旭东;牛梦实;丁东彦;柴清;蔡明喜;王万翠 | 申请(专利权)人: | 兰州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19/16 | 分类号: | E02D19/16 |
代理公司: | 甘肃省知识产权事务中心62100 | 代理人: | 张克勤 |
地址: | 730000 ***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解除 湿陷性 黄土 地基 防渗 帷幕 结构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地基处理领域,特别是涉及解除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性的防渗帷幕结构。
背景技术
湿陷性黄土是一种在干燥情况下,具有较高强度和较低压缩性,遇水后在一定外力作用或自重作用下强度骤降的一种特殊岩土。它广泛分布于我国甘肃、宁夏、陕西和山西等黄土高原地区,其中以03马兰组黄土最具有代表性。湿陷性黄土是一种特殊性质的土,其土质较均匀、结构疏松、空隙发育。在未受水浸湿时,地基承载力较高,压缩性较小。一旦遇水并在压力作用下,当土体中残余的强度不足以抵抗土体中的结构应力时,土体结构迅速破坏,并发生显著的沉陷,湿陷性黄土地基土体湿陷对工程建设具有极大的危害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解除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性的防渗帷幕结构;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解除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性的防渗帷幕方法,以解决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湿陷问题。
本发明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解除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性的防渗帷幕结构,在建筑物地下部分周围设有垂直防渗帷幕,在垂直防渗帷幕下方湿陷性黄土的周围设有下帷幕。
进一步的,作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下帷幕为土帷幕。
进一步的,作为本发明的另一种实施方式,所述下帷幕为土帷幕,在垂直防渗帷幕和土帷幕(1)内设有防渗膜,防渗膜为土工膜。
进一步的,作为本发明的另一种实施方式,下帷幕为挤密帷幕,其中设有挤密桩。
一种解除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性的防渗帷幕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布置下帷幕;
(2)待建筑物地下部分完成后,进行其周围垂直防渗帷幕的布置,完成场地处理。
进一步的,所述下帷幕的宽度B为400~4000mm。
进一步的,所述下帷幕为挤密帷幕,挤密桩成孔由双向螺旋钻机钻孔形成,钻孔的直径为300~600mm;素土或灰土分段填入钻孔中,进行夯实,压实系数不小于0.95。
进一步的,所述下帷幕和垂直防渗帷幕的渗透系数K为10-6~10-5cm/s。
进一步的,下帷幕和垂直防渗帷幕为素土帷幕或灰土帷幕。
进一步的,帷幕中素土的填土颗粒最大粒径不超过15mm,土料过筛,灰土中石灰和土料的体积比为2:8或3:7;石灰宜选用新鲜的消石灰,其最大粒径不得大于5mm;土料宜选用粉质黏土,不宜使用块状黏土,且不得含有松软杂质,土料过筛且最大粒径不得大于15mm;素土或灰土最大干密度不小于1.68g/cm3,最优含水率为15~17%。
本发明方法原理为阻断地基中的渗漏水源,保证基础下地基土不被浸泡,从而发挥原土的承载能力,不产生湿陷,采用桩基础时,不产生负摩阻力。
本发明采用防渗帷幕法防止基底湿陷性黄土湿陷,成本低廉、施工速度快,帷幕回填土均为素土(灰土),具有良好的环境效益。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第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平面图;
图3为本发明第二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的平面图;
图5为本发明第三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的平面图。
附图标记含义如下:土帷幕(1)、湿陷性黄土(2)、垂直防渗帷幕(3)、室外地面(4)、建(构)筑地下部分(5)、防渗膜(6)、挤密桩(7)、桩间被挤密土(8)。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一种解除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性的防渗帷幕结构,在建筑物地下部分5周围设有垂直防渗帷幕3,在垂直防渗帷幕3下方湿陷性黄土2的周围设有下帷幕。垂直防渗帷幕3位于建(构)筑物室外地面4之下。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下帷幕为土帷幕1。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下帷幕为土帷幕1,在垂直防渗帷幕3和土帷幕1内设有防渗膜6,防渗膜为土工膜。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下帷幕为挤密帷幕,其中设有挤密桩7。挤密桩为2~6排,均布在湿陷性黄土的周围。
该方法适用于带地下结构的建(构)筑物地基处理,建(构)筑物地下部分底板、外墙均应进行防渗设计。
下述实施例中防渗帷幕紧贴建(构)筑地下部分外围布置,帷幕竖向范围为室外地面(4)以下至湿陷性黄土层底或根据渗流计算确定。
防渗帷幕的渗透系数K为10-6~10-5cm/s。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兰州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兰州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69199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空调测试方法、装置、系统及处理器、存储介质
- 下一篇:木材取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