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随机接入方法、基站及用户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710687313.2 | 申请日: | 2017-08-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9392143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30 |
发明(设计)人: | 达人;任斌;艾托尼;赵铮;郑方政;李铁 | 申请(专利权)人: |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W72/04 | 分类号: | H04W72/04;H04W74/00;H04W74/08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3 | 代理人: | 许静;安利霞 |
地址: | 100191***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随机 接入 方法 基站 用户 设备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随机接入方法、基站及用户设备,其中,基站侧的随机接入方法包括:当基站指示用户设备基于竞争的随机接入机制进行初始接入时,采用预先配置的第一子载波间隔,接收用户设备发送的第一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采用预先约定的第二子载波间隔或者网络配置的第三子载波间隔,向用户设备发送第一随机接入响应消息;采用预先约定的第四子载波间隔或者网络配置的第五子载波间隔,接收用户设备发送的第一调度传输消息,采用预先约定的第六子载波间隔或者网络配置的第七子载波间隔,向用户设备发送第一冲突解决消息,完成初始接入过程。因此,本发明的方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随机接入过程中各个消息的子载波间隔无法确定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随机接入方法、基站及用户设备。
背景技术
当前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ary,简称LTE)协议采用四步随机接入机制。而当前第5代移动通信系统(5G)新空口(New Radio,简称NR)支持基于竞争的四步随机接入机制以及基于非竞争的三步随机制接入机制。其中,由于5G NR中引入了上行和下行多波束操作,并且支持不同的参数,例如:子载波间隔(Sub Carrier Spacing,简称SCS),所以需要考虑5G NR系统中随机接入消息的SCS配置方法。
具体地,当前5G NR支持的基于竞争的四步随机接入机制如图1所示。其中,Msg.1在物理随机接入信道(Physical Random Access Channel,简称PRACH)传输,Msg.2和Msg.4都是在物理下行共享信道(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简称PDSCH)传输,Msg.3在物理上行共享信道(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简称PUSCH)传输。
当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简称UE)通过下行小区搜索过程首先选择一个小区时,它将接收到剩余系统信息(Remaining System Information,简称RMSI)中的随机接入信道(Random Access Channel,简称RACH)配置,从中读取到Msg.1对应的PRACH的SCS和时频资源等参数。携带RMSI的PDSCH和相应的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hysical DownlinkControl Channel,简称PDCCH)使用相同的SCS发送。
当前5G NR支持的基于非竞争的三步随机制接入机制如图2所示。与传统的四步随机接入机制的差异在于Msg.0,直接指示了随机接入Msg.1采用的前导码,而不是由UE在预先约定的前导码集合中随机选取。
因此,在5G通信系统中,需要考虑随机接入过程中各个消息的SCS配置方法。但是,目前5G标准只给出Msg.1的SCS通过RMSI统一配置,针对随机接入过程中的其他消息的SCS并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随机接入方法、基站及用户设备,通过预先约定的方式或者网络配置的方式,为随机接入过程中的各个消息确定所应用的子载波间隔,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随机接入过程中各个消息的子载波间隔无法确定的问题。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随机接入方法,应用于基站,包括:
当基站指示用户设备基于竞争的随机接入机制进行初始接入时,采用预先配置的第一子载波间隔,接收所述用户设备发送的第一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
根据所述第一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采用预先约定的第二子载波间隔或者网络配置的第三子载波间隔,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第一随机接入响应消息;
采用预先约定的第四子载波间隔或者网络配置的第五子载波间隔,接收所述用户设备根据所述第一随机接入响应消息发送的第一调度传输消息;
根据所述第一调度传输消息,采用预先约定的第六子载波间隔或者网络配置的第七子载波间隔,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第一冲突解决消息,完成初始接入过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68731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