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川贝母种苗培育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683194.3 | 申请日: | 2017-08-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318655A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07 |
发明(设计)人: | 岳健;陶俊峰;范志伟;苏娟;钞晶晶;李昆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云南青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H4/00 | 分类号: | A01H4/00 |
代理公司: | 云南派特律师事务所53110 | 代理人: | 董建国 |
地址: | 650000 云南省昆明市官渡***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川贝母 种苗 培育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川贝母培养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川贝母种苗培育方法。
背景技术
川贝母是一味传统的名贵中药材,主要功效是润肺、止咳、化痰。最早记录于秦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气温辛,平,无毒,主伤寒烦热... 其后历代医书均有对川贝母用药经验的总结和修正。川贝母主要产西藏(南部至东部)、云南(西北部)和四川(西部),海拔3200-4200米。也见于甘肃(南部)、青海、宁夏、陕西(秦岭)和山西(南部),海拔1800-3200米。通常生于林中、灌丛下、草地或河滩、山谷等湿地或岩缝中。药用川贝母依赖野生资源,过度采挖致使资源逐步枯竭,另一方面市场对川贝母的需求逐年增大。近年来虽有一定的人工栽培,但主要依靠种子播种和鳞茎繁殖,其繁殖系数低,周期长,品质衰退,不能解决川贝母的供求矛盾。目前人工培养的川贝母组多采用愈伤组织诱导的途径进行增殖扩繁,因为愈伤组织途径经过脱分化和再分化两个过程,因此极容易造成遗传变异,致使后代性状分离,品质降低,致使商品川贝母种苗质量不能保证。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川贝母种苗培育方法,能够保证川贝母种苗品质的纯合与稳定。
技术方案为:
一种川贝母种苗培育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种源,选择暗紫贝母作为开发药用川贝母的种源;
(2)组培技术,通过不定芽途径进行增殖,即
a.将新鲜暗紫贝母进行初代诱导,流水冲洗10~30min,10~20%84消毒液浸泡10~20min,在超净台上用75~90%酒精10~30s+0.1~0.2%升汞10~15min,无菌水充分清洗;
b.将外植体切成5mm*5mm大小,在激素比例和糖含量为:MS+6-BA0~2.0mg/L
+NAA0~1.0mg/L+糖30~40g/L+琼脂6~8g/L+活性炭1~2g/L,pH=5.5~6.5的诱导培养基中进行培养,获取川贝母的无菌系;
c.增殖扩繁:MS+KT0~1.0mg/L+NAA0~3.0mg/L+糖30~60g/L+琼脂6~8g/L+活性炭1~2g/L,pH=5.5~6.5,采用变温培养的方式进行增殖,接种后的前30天采用变温培养,后面采用正常的培养条件,不定芽增殖系数为0.9~4.5;
所述变温培养的方式为:有光照周期8h/d,光照条件1500lux~2500lux,温度为25~30℃,无光照暗周期16h/d,温度为14~18℃;
所述正常的培养条件为有光照周期12h/d,光照条件1500lux~2500lux,温度为25~30℃,无光照暗周期12h/d,温度为14~18℃;
(3)种苗脱毒,通过热处理结合茎尖培养的方式进行脱毒,即将含有新生芽点的瓶苗置于温度为25~35℃、光照条件为1500~2500lux、光照周期为4h/d的人工气候箱内培养3~6周,然后取出切取茎尖1mm,重复上述增殖培养过程,获得小鳞茎;
(4)生根诱导,在激素比例和糖含量为:1/2MS+IBA0~3.0mg/L+NAA0~1.0mg/L +糖30~60g/L+琼脂6~8g/L+活性炭1~2g/L,培养条件为:pH=5.5~6.5,光照为1500~2500lux,光照周期为8h/d,温度为18~22℃的条件下进行生根培养,生根率达到30%~85%。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主要解决川贝母组的无病毒组培苗培育技术问题,包括种源的选择,组培技术和种苗脱毒三方面。
1.种源-2010年版的《中国药典》规定川贝母的来源为6种,分别是川贝母、暗紫贝母、甘肃贝母、梭砂贝母、太白贝母、瓦布贝母的干燥鳞茎。
1.1几种药用川贝母差异表现
表1.为常用药用川贝母差异表现
药典规定的药用川贝母来源为6种,但野生川贝母主要由上述三种构成,其余三种梭砂贝母、太白贝母、瓦布贝母在野生的松贝中占比例较小,不予考虑,由上表可知,暗紫贝母单粒质量较重,产量高,组培难度相对容易,花色一致性好,适于商业开发。
1.2几种药用川贝母生物碱含量测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云南青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云南青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68319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促进罗汉果CS基因表达的方法
- 下一篇:一种马铃薯茎尖的重复培养脱毒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