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污泥预热装置及污泥干化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10673163.X | 申请日: | 2017-08-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735277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0-11 |
发明(设计)人: | 王世兴;刘政艳;曹志勇;祁本武;刘霄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中电环保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11/13 | 分类号: | C02F11/13 |
代理公司: | 南京瑞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49 | 代理人: | 向妮 |
地址: | 210032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污泥 预热 装置 系统 | ||
本发明提出一种污泥预热装置,其包括壳体、空心螺旋轴、旋转接头和驱动装置,其中,壳体上设有进料口和出料口;空心螺旋轴贯穿于壳体内部;驱动装置用于驱动空心螺旋轴旋转;空心螺旋轴内具有一可用于热介质流通的空腔结构,旋转接头被构造为与空心螺旋轴内的空腔结构连通以作为热介质进出空心螺旋轴的通道。进一步,本发明还公开一种污泥干化系统,包括污泥预热装置、污泥干化装置和热能回收装置。通过该污泥预热装置可实现对物料的预热和推动双重作用,通过该污泥干化系统能实现废热的有效再利用,从而实现能源消耗最小化。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污泥干化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污泥预热装置及污泥干化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工业污水、生活污水产生量越来越大,由此产生的污泥量也越来越大,同时我国工业领域发展迅速,医药、化工类企业的污泥排放量快速增长,随之带来的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为此,国家大力支持污泥减量和焚烧技术,其中干化技术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和推广应用。
目前,污泥干化处理方法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是间接式干化工艺,而间接式干化工艺大多采用蒸汽加热,一次蒸汽压力一般在0.6MPa左右,释放热量后为饱和水状态,还含有一部分热量可以回收利用,但没有回收利用此部分热量的设备,这样就造成了很大的能源浪费。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污泥预热装置及污泥干化系统,能够有效利用废热,以实现经济节约最大化、能源消耗最小化。
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污泥预热装置,其包括壳体、空心螺旋轴、旋转接头和驱动装置,其中,壳体上设有进料口和出料口;空心螺旋轴贯穿于壳体内部;驱动装置用于驱动空心螺旋轴旋转以实现对污泥的输送;空心螺旋轴内具有一可用于热介质流通的空腔结构,旋转接头被构造为与空心螺旋轴内的空腔结构连通以作为热介质进出空心螺旋轴的通道,热介质经旋转接头进入空心螺旋轴的空腔结构以实现对污泥的预热。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空心螺旋轴包括中空轴管、布置于轴管两端的轴头和轴尾、布置在中空轴管外壁的螺旋结构;旋转接头布置轴头侧并具有介质输入口和介质输出口;轴头内具有一连接旋转接头和中空轴管的连通通道,连通通道包括与介质输入口连通的介质输入通道和与介质输出口连通的介质输出通道;中空轴管内具有与介质输入通道连通的第一腔室,螺旋结构内具有与介质输出通道连通的第二腔室;中空轴管两端与螺旋结构首末两端的接触处设有第一连通孔和第二连通孔,第一腔室通过第一连通孔与第二腔室连通,第二腔室通过第二连通孔与介质输出通道连通;依次连通的介质输入通道、第一腔室、第二腔室和介质输出通道共同构成空心螺旋轴的空腔结构。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中空轴管内具有一径向布置且外周与中空轴管内壁相帖合的挡板,连通通道内具有一轴向布置的进气管道,挡板上设有一与进气管道外径大小相适应的开口;进气管道的前端与旋转接头的介质输入口连通,后端插接于挡板上的开口处,以形成介质输入通道及与位于介质输入通道外周的介质输出通道。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挡板径向布置在螺旋结构末端的第二连通孔处。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螺旋结构包括自轴头方向依次布置在中空轴管外壁上的第一螺旋片和第二螺旋片;第一螺旋片和第二螺旋片的根部固定在轴管上且间隔一定距离并行布置;第一螺旋片和第二螺旋片的外圆部相互连接共同围合成第二腔室。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第一螺旋片和第二螺旋片均朝向物料流动的方向倾斜。如向出料口侧倾斜。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第一螺旋片和第二螺旋片的根部通过焊接方式与轴管固定连接。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靠进料口侧的螺旋片的外圆部呈开口朝物料流动方向的弧形曲面结构并与另一螺旋片的外圆部固定连接。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具有弧形曲面结构的螺旋片的外圆部低于另一螺旋片的外圆部,并通过焊接方式固定在另螺旋片的外圆部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中电环保工程有限公司,未经南京中电环保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67316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