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鼻窦道内生物降解支架导入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10668471.3 | 申请日: | 2017-08-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7485472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14 |
发明(设计)人: | 王清红;王永立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清红;王永立 |
主分类号: | A61F2/82 | 分类号: | A61F2/82;A61F2/95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1900 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鼻窦 生物降解 支架 导入 装置 | ||
本发明是鼻窦道内生物降解支架导入装置,在硬质鼻内镜的前端套上中空直管或中空弯管,携带生物降解支架导入装置进入鼻窦通道内,通过中空主导管抽出窦腔内的脓液,并对窦腔进行冲洗;覆膜外绵性涂层因浸润药液使鼻窦通道的侧壁充血水肿消退;撤除支架外覆膜,通过气囊使支架前端和中段张开,调整支架中段长度,最后将支架后端张开,完成生物支架的置入。外侧面携带缓释药物的生物可降解支架置入病变的上颌窦、额窦或蝶窦的鼻窦通道中,解决鼻窦腔脓液引流问题,治疗急慢性鼻窦炎。生物降解支架置入初期,撑开鼻窦通道周围组织,随着窦道的功能逐步重建和修复,生物支架逐渐降解毫无残留。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治疗鼻窦炎的装置,通过这一装置将可生物降解支架置入鼻窦通道,通畅鼻窦腔的引流,治疗急慢性副鼻窦炎:双侧上领窦、双侧额窦和双侧蝶窦。
背景技术
目前认为副鼻窦炎的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窦口阻塞导致鼻窦内的感染,所以当下治疗急慢性鼻窦炎的方法主要有:1.鼻腔局部和全身药物治疗 2.鼻窦球囊扩张术开放鼻窦通道通畅引流 3.鼻内窥镜手术切除病变组织,重新建立鼻腔、鼻窦的良好通气引流。以上治疗方法都不是最理想的,原因如下:a药物治疗很难使鼻窦通道引流通畅,致用药时间长,部分感染难以控制;b鼻窦球囊扩张术创伤小,仍不能完全解决鼻窦通道的引流问题;c鼻内窥镜手术可快速将病变组织彻底祛除通畅引流,但手术涉及颜面,需要对患者气管插管实施全身麻醉处理,给患者带来痛苦和心理阴影,术后鼻腔填塞和有一定的复发率使鼻内窥镜手术受到限制。随着可降解高分子生物材料的研究成熟,携带药物支架的成熟应用,使用此支架导入装置,将生物降解支架置入鼻窦通道,达到开放鼻窦腔的引流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为了:采用表面麻醉的方式,在硬质鼻内镜引导下用此窦道支架导入装置,将外侧面携带药物的可生物降解引流支架放入鼻窦通道,并撑开中鼻道或蝶筛隐窝,达到鼻窦通畅引流的目的,治疗急慢性副鼻窦炎。
本发明的目的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鼻窦道内生物降解支架导入装置,所述支架导入装置包括管道和气囊充气管,所述气囊充气管环绕所述管道设置,所述管道的前端由侧面开口的柔韧性材料制成,所述前端与后面的管道连成一体,所述管道中间隔开形成两个管道,末端窦腔注水口和窦腔液抽吸口可连接注射器,分别和所述两个管道相通,用于将鼻窦腔中的脓液吸出和注入冲洗液冲洗;所述支架导入装置前端设有绵性导入头,所述绵性导入头携带麻醉剂和使鼻粘膜血管平滑肌收缩的药物,所述绵性导入头与所述气囊充气管粘合成一体,所述气囊充气管被隔开成内部独立不相通的三个管,而且前端设有三个开口,使前端气囊和前端气囊充气阀相通,中段气囊和中段气囊充气阀相通,后端气囊和后端气囊充气阀相通;
所述前端气囊、中段气囊和后端气囊的外侧设有一生物降解支架,所述生物降解支架后端设有一支架挡板,所述绵性导入头、所述生物降解支架及所述支架挡板外侧被覆膜包裹,所述覆膜外有绵性涂层,所述覆膜外的所述绵性涂层用于携带使鼻粘膜血管平滑肌收缩的药物和皮质类固醇药物,所述覆膜连接覆膜牵引绳,所述支架导入装置上还设置有用于切开所述覆膜的刀片;
所述生物降解支架由合成可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制成,在鼻窦通道内缓慢吸收,所述生物降解支架中携带缓释药物;所述生物降解支架由前中后三段组成,其中,前端支架的部分U型连接断开,使前端支架在前端气囊充气时有3个及以上花瓣样张开,中段支架的S型连接的两端由可转动的转轴连接,被与所述中段支架连接的中段支架导杆向外向右转动时中段支架可延长,后端支架的部分U型连接断开,以使后端支架在后端气囊充气时张开;
由箍在鼻内镜上的中空直管或中空弯管携带所述生物降解支架导入装置进行操作。
进一步地,所述绵性导入头的形状为半球形或子弹头形,所述绵性导入头内部有两个以上环形弹片,且所述环形弹片与所述绵性导入头和所述气囊充气管相连。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清红;王永立,未经王清红;王永立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66847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弹性驱动的动力型仿生膝关节
- 下一篇:一种下肢动脉硬化用血管撑开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