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研究CO2驱过程中原油中沥青质沉淀对储层物性及开发效果影响的实验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710657675.7 | 申请日: | 2017-08-03 |
| 公开(公告)号: | CN107402290A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28 |
| 发明(设计)人: | 徐玉朋;赵东锋;殷丹丹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海洋大学 |
| 主分类号: | G01N33/24 | 分类号: | G01N33/24 |
| 代理公司: | 杭州杭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33109 | 代理人: | 尉伟敏 |
| 地址: | 316100 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普***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研究 co2 过程 原油 沥青 沉淀 物性 开发 效果 影响 实验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油气开发实验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便于操作、准确度高的研究CO2驱过程中原油中沥青质沉淀对储层物性及开发效果影响的实验方法。
背景技术
CO2驱油技术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方法,它不但能有效提高原油采收率,还能显著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目前CO2驱提高采收率的潜力评价和参数优化研究中普遍认为水气交替注入方式(WAG)效果好于连续注气方式。在换油率上明显好于连续注气。由于WAG和连续注入在压力变化、注入水和气分分布有很多的不同,因此开展WAG条件下CO2-水-岩石相互作用的实验研究很有必要。CO2驱油体系中,有许多因素对储层物性及开发效果产生影响。CO2溶入原油使油藏流体的组成及体系的热力学条件发生很多变化,打破了原油原来的动态平衡状态,原油中的胶质、沥青质等固相组分变的不稳定,非常容易发生絮凝,形成沥青质沉淀,沉淀的沥青质也会堵塞岩石孔喉,降低孔隙度和渗透率,改变岩石的润湿性,对CO2驱提高采收率造成影响。
目前,在研究注CO2体系对储层物性及开发效果影响的实验方法中存在着一些干扰因素:如在CO2驱替过程中存在CO2-地层水-岩石相互作用溶蚀和成垢的干扰因素。部分研究为了避免CO2-地层水-岩石相互作用这方面的干扰,采用烧结岩心,不饱和水只饱和原油,这样岩心的孔喉结构和孔隙中的油水分布和实际情况存在很多差别,得出的规律和实验情况相差较大。此外,目前研究过程中采用的是地面脱气油,众所周知原油组分对CO2驱过程中的最小混相压力以及采收率影响很大,因此,现有采用地面脱气油的研究不能真实反映CO2的驱替过程,其所得到的储层物性及开发效果影响的结果并不真实可靠。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克服传统对储层物性及开发效果影响的研究干扰因素多、测定结果不真实的问题,提供了一种便于操作、准确度高的研究CO2驱过程中原油中沥青质沉淀对储层物性及开发效果影响的实验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研究CO2驱过程中原油中沥青质沉淀对储层物性及开发效果影响的实验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设定实验组A和B,所述实验组A模拟CO2-地层水-岩石作用体系,所述实验组B模拟CO2-地层水-原油-岩石作用体系;
(2)不同压力条件下,分别对实验组A和B做第一岩心驱替实验;
(3)不同温度条件下,分别对实验组A和B做第二岩心驱替实验;
(4)设定实验组C,不同沥青质含量条件下,对实验组C做第三岩心驱替实验;
(5)分别测定第一、二、三岩心驱替实验前后的储层物性参数和采收率,处理数据,获得 CO2驱过程中原油中沥青质沉淀对储层物性及开发效果的影响规律。
本发明研究CO2驱过程中原油中沥青质沉淀对储层物性及开发效果影响的实验方法主要采用的大对比的方法,分别研究了压力(温度、矿化度、沥青质含量相同);温度(压力、矿化度、沥青质含量相同);沥青质含量(压力、温度、矿化度相同)对储层物性及开发效果的影响,可以有效地排除在CO2驱替过程中存在CO2-地层水-岩石相互作用溶蚀和成垢的干扰因素,使得研究结果更为真实、准确。
作为优选,所述实验组A中选用去沥青质原油驱替地层水饱和原油,所述实验组B选用含沥青质原油驱替地层水饱和原油。
本发明实验组A和B为对照实验,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所用原油是否含有沥青质,在压力、温度变化相同的条件下,通过对比实验组A和B的测定结果,排除CO2-地层水-岩石相互作用的影响,增加测量的准确度。
作为优选,所述地层水饱和原油为饱和配置的地层活油。
传统的研究中采用的是地面脱气油,众所周知原油组分对CO2驱过程中的最小混相压力以及采收率影响很大,地面脱气油与实际采油过程所用原油差别过大,不能真实反映CO2的驱替过程。本发明采用饱和配置的地层活油,可以更接近油田矿场实际情况,测定结果更为准确。
作为优选,所述岩心为天然岩心。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海洋大学,未经浙江海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65767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