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油气藏储层压裂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654644.6 | 申请日: | 2017-08-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9386268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2-26 |
发明(设计)人: | 蒋廷学;吴峙颖;王宝峰;吴春方;刘建坤;刘红磊;周林波;周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E21B43/26 | 分类号: | E21B43/26 |
代理公司: | 北京聿华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11 | 代理人: | 刘烽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水平井 油气藏 直井 层压 井群 射孔 交互作用 压裂施工 水平段 泄气 返排 井筒 泄油 趾部 裂缝 增产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油气藏储层压裂方法,包括:在目标油气藏储层形成井群,所述井群包括第一水平井和第二水平井,以及沟通第一水平井和第二水平井的趾部的直井;分别在第一水平井和第二水平井的水平段射孔并实施压裂施工;在直井中射孔,然后从直井的井筒进行返排作业。本发明提供的方法结合了直井和水平井各自的优势,最大限度地利用水平井和裂缝对油气藏的充分沟通及其交互作用,实现大范围的泄油泄气体积,进而实现储层增产效果的提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石油开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油气藏储层压裂方法,尤其涉及提高低渗透率、特低渗透率油气藏储层压裂的方法。
背景技术
对于低渗透率、特低渗透率油气藏(简称低渗特低渗油气藏)而言,最大限度地提高波及体积至关重要。目前提高油气波及体积的常用技术主要有直井大型压裂技术、水平井分段压裂技术等。随着页岩气压裂技术的成功及商业性开放,体积压裂技术也逐渐兴起。采用体积压裂技术,在直井大型压裂及水平井分段压裂的基础上,如何提高每个裂缝的复杂性程度及改造体积成为压裂设计的主要追求目标。
但是,由于体积压裂的难度及技术复杂性,真正实现提高油气波及体积的难度极大。因此,对于低渗特低渗油气藏而言,直井或水平井的压裂开采效果有时也不尽人意,在技术上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直井大型压裂的缝高控制难度大,支撑剂在有效厚度内的支撑面积大幅降低;(2)水平井分段压裂的波及范围仍然有限,基本局限于水平段长及横切缝全长的范围。对于压后仍是低产井而言,单独采用直井或水平井压裂后,油气波及体积仍然偏小。
因此,需要研究并提出一种能较大幅度提高油气波及面积及体积以提高压裂改造效果的新的压裂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油气藏压裂方法,尤其针对低渗特低渗油气藏的压裂方法,结合直井和水平井进行压裂改造,最大限度地利用水平井和裂缝对油气藏的充分沟通及其交互作用,实现大范围的泄油泄气体积,进而实现储层增产效果的提高。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油气藏储层压裂方法,包括:在目标油气藏储层形成井群,所述井群包括第一水平井和第二水平井,以及沟通第一水平井和第二水平井的趾部的直井;分别在第一水平井和第二水平井的水平段射孔并实施压裂施工;在直井中射孔,然后从直井的井筒进行返排作业。
如前文所述,对于低渗特低渗油气藏压裂而言,最大限度地提高波及体积至关重要,目前常用技术主要有直井大型压裂技术、水平井分段压裂技术等,但由于体积压裂的难度及技术复杂性,真正实现的难度极大。本发明提供的压裂方法,联合使用直井和水平井,并对其进行合理排布,最大限度地利用水平井和裂缝对油气藏的充分沟通及其交互作用,实现大范围的泄油泄气体积,因此特别适用于低渗特低渗油气藏的开发和压裂改造。
在本发明提供的方法中,形成的井群可以包括多口井,例如可以包括两口或三口以上的水平井和一口直井;从施工复杂度和施工成本考虑,优选形成两口水平井和一口直井。优选地,两口水平井相邻,其趾部也相邻,两口水平井和一口直井形成类“W”型的井群,直井通过水平井的趾部与水平井形成连接。
在本发明提供的压裂方法中,直井被设置成将水平井的趾部连接起来,形成由3口井组成的“W”型井单元。直井的作业相当于将原先的两口独立的水平井的泄油或泄气面积(体积)有机地联系起来,进一步扩大了整体泄油(气)效果,有利于充分发挥1+1>2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优选实施方案,本发明提供的油气藏储层压裂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测定储层评价参数;
2)基于步骤1)测定的储层评价参数,确定水平井的施工性能,优选包括水平段长度、裂缝长度、缝间距和导流能力,并确定相应的压裂施工参数,同时选取水平段的射孔位置;
3)任选地,构造第一水平井、第二水平井和直井,且使直井沟通第一水平井和第二水平井的趾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65464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