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模块化智能隔热保温屋顶有效
申请号: | 201710653105.0 | 申请日: | 2017-08-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7447935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21 |
发明(设计)人: | 庄哲明;罗俊;张安;郝健雄;许云深;唐中心;夏侯明昊;韩家乐;张钧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大学 |
主分类号: | E04D13/16 | 分类号: | E04D13/16 |
代理公司: | 天津创智睿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2251 | 代理人: | 王海滨 |
地址: | 300072***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模块化 智能 隔热 保温 屋顶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模块化智能隔热保温屋顶,其结构包括丙烯酸涂层模块、非承重模块、角柱支撑模块、智能化控温模块、水层调温模块、发电储电一体模块和屋顶承重模块,本发明根据现有的隔热屋顶的缺陷,采用模块化的设计理念,在施工时可将制作好的各模块运送工现场,直接进行拼装。此过程可降低工程量,减少工地废料,提高资源利用率,相较于传统施工过程更加先进便捷,符合建筑节能减排要求,具有建造成本低、节能效果好、运行自动化、操作智能化的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建筑工程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模块化智能隔热保温屋顶。
背景技术
在建筑施工中,所谓的模块化指的是在不同工程参数要求下,能够选择经过标准化生产的各种模块,在施工现场进行组装拼接,可以减少建设中产生的废弃物。模块化是将一个复杂的系统分成若干个模块的过程。在未来的建筑中,更多的会采用拼插模板来构造。在实际建造中,可以根据建筑物所处的地理位置,在基础的模块上,通过类似于搭积木的方式,继续叠加相应的模块,使建筑适合该地区的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或者是符合建筑商对特定建筑结构的个性化要求。模块化的施工采用工厂的标准装配化生产,在工厂批量化生产后,通过质量的检验后,运输到施工现场,直接进行拼接,减去了现场浇筑钢筋混凝土带来的粉尘、建筑废物的污染。工厂的批量化生产既可以控制每个模板的质量,又可以降低工程的成本,符合市场的要求。模块化的建筑可以更容易的达到一定楼层的高度,缓解目前的住房压力,同时符合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环保节能性能远远高于传统化的框架或者砖混结构。
数据显示建筑物的屋顶是建筑整体结构中受到光照强度等室外热源影响最大的部位,在我国的北方地区夏热冬冷的气候特点影响最大。华北地区最突出的特点是夏长冬短,气候在寒冷与炎热间变化较大。因此在夏热冬冷地区屋顶既要考虑夏季隔热效果,又要兼顾冬季保温效果。目前,建筑屋顶隔热采用的主要做法有单层通风屋顶、蓄水种植屋顶和植被屋顶、双面层通风屋顶。单层通风屋顶虽可降低温度,但是降幅太小,隔热效果不理想;双面层通风屋顶的做法是采用外表面浅色处理、双间层通风和基层保温三项隔热措施,比单层通风屋顶隔热效果好,但是此种做法只考虑到了隔热,并没有很好的防水性能;蓄水种植屋顶是利用水生悬浮植物遮挡阳光辐射,反射和吸收太阳辐射热及蓄水的蒸发来提高隔热效果,而种植屋顶是在屋顶上覆土或蛭石,在上面种密叶植物,植物遮阳,覆土隔热保温,上述屋顶虽然效果较好,但屋顶负载较大,需要专职管理,而且容易滋生蚊蝇,对屋顶防水要求较高。这些都影响了这类屋顶的发展。
针对夏热冬冷地区现有屋顶隔热保温构造措施的不足,本技术方案提出一种模块化智能隔热保温屋顶及其控制系统并设计了其模块化的施工方法。结合模块化理念,在温控效果、节能效果、人力资源和成本等多元素的共同作用下寻求最优解,具有建造成本低、节能效果好、运行自动化、操作智能化等符合建筑节能减排要求的特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缺点,提供了一种模块化智能隔热保温屋顶。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模块化智能隔热保温屋顶,其结构包括丙烯酸涂层模块、非承重模块、角柱支撑模块、智能化控温模块、水层调温模块、发电储电一体模块(包括发电模块和储电模块)和屋顶承重模块,屋顶承重模块位于结构的最下层,横截面呈倒U型,用于承受以上各层传来的活荷载和静荷载及承担屋顶本身自重,在屋顶承重模块的内部设置有角柱支撑模块,角柱支撑模块由对称设置于屋顶结构两侧的立柱组成,用于加强抗震性能,在屋顶承重模块的上方依次设置有储电模块、水层调温模块、智能化控温模块、丙烯酸涂层模块和发电模块;
在储电模块和水层调温模块之间、水层调温模块与智能化控温模块之间、智能化控温模块与丙烯酸涂层模块之间分别设置有非承重模块,非承重模块不承受荷载,只起分隔空间的作用;
所述储电模块包括蓄电池组,蓄电池输出分两路输出,分别与交流负载和LED照明灯相连;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大学,未经天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65310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全地形车及全地形车雨刷器安装结构
- 下一篇:活塞挤压型的固液过滤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