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空调器导风板与空调器有效
申请号: | 201710652012.6 | 申请日: | 2017-08-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7525248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25 |
发明(设计)人: | 王永涛;王晓刚;闫宝升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F13/08 | 分类号: | F24F13/08;F24F13/22 |
代理公司: | 北京智汇东方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91 | 代理人: | 薛峰;刘长江 |
地址: | 266101 山东省***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空调器 导风板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导风板与空调器。其中空调器导风板包括:后侧板,其中上部开设有进风口,以供空调器的风机吹出的气流的至少一部分进入;以及前侧板,连接于后侧板的外侧,且前侧板和后侧板之间形成有气流通道13,前侧板的底部开设有出风口,以供通过进风口进入气流通道13的气流导出。本发明的方案,通过在后侧板和前侧板之间设置气流通道13,以一种双层板以及中间空心的组合结构,使得至少一部分气流通过进风口进入气流通道13并从出风口导出,可以减小或消除导风板的负压区,引导换热气流流向,减小换热气流与导风板之间的摩擦,并可以防止温湿空气倒灌,进而防止导风板凝露,避免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空调器导风板与空调器。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日益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环境调节电器如空调器等越来越普及。导风板作为空调器内机的性能及结构组件,是空调器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导风板作为出风导向且具有一定的静压恢复功能,其结构设计对空调的性能以及用户的体验度有着重要影响。但是目前的空调导风板主要存在以下两点问题:(1)摆风时,风道吹出的气流直接冲击导风板,导风板阻力大,整机风量损失大、送风噪声提高、整机性能下降,影响用户体验;(2)制冷时,当导风板位置与出风方向存在一定夹角时,导风板前端背风侧会存在因潮湿空气倒灌引起的凝露问题。
目前,针对空调平直导风板摆风时阻力较大(达到相同摆风角度)的问题,通常的做法是将导风板横截面结构设计成弧形曲面,以减少摆风时导风板的阻力,这种方法仅针导风板的结构形状做出改善,对导风板阻力改善有限。同时,这种弧形导风板会恶化空调导风板前端背风侧的凝露情况。而目前解决空调制冷时导风板凝露最常用的方法有:(1)单侧隔热法,在导风板冷风侧增加隔热衬垫,使导风板的背风侧表面保持室温,与室内常温空气接触也不会凝露。这种方法对导风板隔热衬垫的要求很高,工艺复杂,材料、人工成本较高,并且导风板显得很厚,影响整机美观,用户体验度不高。(2)冷风包裹法,即用冷风同时吹过导风板两侧,形成冷风包膜,阻止导风板与室内温湿常温空气接触来抑制凝露。这种方法要求空调导风板必须同时被冷风包裹才有效,导风板的宽度方向与空调出风方向夹角越小防凝露效果越好。但是当导风板旋转时,随着导风板宽度方向与空调出风方向夹角增大,导风板背风侧会产生负压区吸引温湿常温空气倒灌,在导风板背风侧形成凝露。随着用户对空调内机外观需求的提升,空调导风板结构有越来越多的被设计成弧形,这种弧形结构会进一步恶化导风板的凝露现象。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减小或消除导风板的负压区,引导换热气流流向,减小换热气流与导风板之间的摩擦。
本发明一个进一步的目的是防止温湿空气倒灌,防止导风板凝露。
特别地,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导风板,该空调器导风板包括:后侧板,其中上部开设有进风口,以供空调器的风机吹出的气流的至少一部分进入;以及前侧板,连接于后侧板的外侧,且前侧板和后侧板之间形成有气流通道,导风板的底部开设有与气流通道连通的出风口,以供通过进风口进入气流通道的气流导出。
可选地,出风口至前侧板底端的距离与导风板的宽度的比值小于等于预设值。
可选地,气流通道的中部至下部渐窄,以使进入气流通道的气流加速。
可选地,后侧板为平直结构,前侧板为弧形结构。
可选地,进风口包括一个或多个进风孔/槽。
可选地,进风孔或进风槽的进风方向与后侧板末端方向的夹角小于90°。
可选地,前侧板和后侧板均为平直结构。
可选地,气流通道由上至下的宽度相同。
可选地,预设值为1/4。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器,该空调器包括上述任一种空调器导风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未经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65201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