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提高聚氯乙烯树脂孔隙率的皮膜去除剂及聚合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651301.4 | 申请日: | 2017-08-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9384874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10 |
发明(设计)人: | 张磊;张学明;梁斌;李留忠;车万里;张立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F214/06 | 分类号: | C08F214/06;C08F222/38;C08F114/06;C08F2/44;C08F2/38 |
代理公司: | 淄博佳和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7223 | 代理人: | 张雯 |
地址: | 255400 山东省淄博***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提高 聚氯乙烯 树脂 孔隙率 皮膜 去除 聚合 方法 | ||
一种提高聚氯乙烯树脂孔隙率的皮膜去除剂及聚合方法,属于高分子聚合领域。皮膜去除剂由甘油酯类化合物和有机溶剂组成,甘油酯类化合物为单硬脂酸甘油酯、混合硬脂酸甘油酯、月桂酸甘油酯或棕榈酸甘油酯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任意比例混合物,有机溶剂为苯、甲苯、二甲苯、丙酮、甲醇或丁醇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任意比例混合物,甘油酯类化合物与有机溶剂的用量比为1:3~49。聚氯乙烯聚合过程中,皮膜去除剂用量为0.2~15%。制备的聚氯乙烯树脂颗粒表面的孔隙结构会明显增多,表观密度减小,表面孔隙结构增大,DOP吸收量增大,说明内部孔隙率增大,内部孔结构增多。
技术领域
一种提高聚氯乙烯树脂孔隙率的皮膜去除剂及聚合方法,属于高分子聚合领域。
背景技术
聚氯乙烯树脂作为五大塑料之一,本身具备良好的加工性和优良的机械、化学等性能,已广泛用于建筑、农业、化工和日常生活等领域。与聚乙烯、聚丙烯等塑料不同,聚氯乙烯树脂加工过程和配方均较复杂,在加工制备制品之前,许多助剂包括增塑剂、稳定剂、润滑剂、增强剂等需要与树脂粉体得到充分混合,尤其增塑剂、稳定剂等液体助剂吸收极为关键,而起决定性作用的是聚氯乙烯树脂颗粒表面和内部的孔隙结构、大小及分布。同样,为进一步提高树脂耐热温度和化学及机械性能,对聚氯乙烯树脂进行氯化的深度加工,也同样对树脂颗粒表面及内部孔隙结构提出较高的要求。
中国专利CN88102092A中提出以水溶性丙烯酸系共聚物为主分散剂,在聚合初期加入强碱性水溶液,将分散剂从树脂颗粒表面脱吸,同时使用大量的脱水山梨糖酯的高分子和醇解度小于60%的低分子量聚乙烯醇作为致孔助剂用于制备聚氯乙烯树脂。该工艺的技术关键在于调节聚合水相的pH值时机、用量和方法,极易影响聚合体系稳定性。
专利CN 101717459B提出了使用高醇解度(78-95%)、中醇解度(70-80%)、低醇解度(40-60%)的三种聚乙烯醇复合作为分散剂,用量各为氯乙烯单体重量的0.001~0.10%,并配合不同转化率时期加入低醇解度聚乙烯醇工艺进行制备,但树脂孔隙结构增加效果并不明显,并没有显著提高树脂孔隙结构的均匀性,同时增加了聚合操作难度,降低了产品的质量稳定性。
专利CN102453175B提出使用聚乙烯醇与羟丙基甲基纤维素的混合物作为主分散剂,同时使用C4-C10的正烷烃功能助剂作为孔隙率调节剂,虽然有一定效果,但树脂颗粒内部结构改进效果有限,树脂颗粒结构中对氯化有重要影响的表面皮膜降低效果有限。
专利CN 102453176 A提出使用失水山梨醇脂肪酸脂作为孔隙率调节剂,制得的聚氯乙烯树脂表观密度减小,但最佳表观密度为0.42g/mL,仍有一定量的表面皮膜覆盖。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提高聚氯乙烯树脂孔隙率的皮膜去除剂及聚合方法。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提高聚氯乙烯树脂孔隙率的皮膜去除剂,该皮膜去除剂由甘油酯类化合物和有机溶剂组成,所述甘油酯类化合物为单硬脂酸甘油酯、混合硬脂酸甘油酯、月桂酸甘油酯或棕榈酸甘油酯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任意比例混合物,所述有机溶剂为苯、甲苯、二甲苯、丙酮、甲醇或丁醇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任意比例混合物,所述甘油酯类化合物与有机溶剂的用量比为1:3~49。硬脂酸甘油酯、月桂酸甘油酯和棕榈酸甘油酯为油溶性的表面活性剂,与低分子量、低醇解度聚乙烯醇具有良好的协同作用,同时其还具有具有破坏表面皮膜的作用。甘油酯类化合物用量过少,促进效果不明显,用量过多,则容易在聚氯乙烯树脂中残留,影响树脂成品粉料的流动性。
优选的,所述甘油酯类化合物为单硬脂酸甘油酯。
优选的,所述有机溶剂为甲苯,在聚合过程中,甲苯不仅起到溶剂的作用,而且其氯乙烯单体具有一定的协同作用,可以使硬脂酸单甘油酯与氯乙烯单体充分均匀的混合。
优选的,所述甘油酯类化合物与有机溶剂的用量比为1:3~1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65130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表面针孔状凹陷多孔树脂球及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聚丙烯酸树脂的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