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船用反应堆及直流蒸汽发生器二次侧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10647941.8 | 申请日: | 2017-08-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644693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09 |
发明(设计)人: | 南金秋;邹兰;谭璞;张立德;帅剑云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广核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广核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21C15/18 | 分类号: | G21C15/18;G21C15/12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瑞方达知识产权事务所(普通合伙) 44314 | 代理人: | 杨波;郭方伟 |
地址: | 518031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上步中路***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反应堆 直流 蒸汽 发生器 二次 能动 余热 排出 系统 | ||
1.一种船用反应堆直流蒸汽发生器(1)二次侧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直流蒸汽发生器(1),设置在安全壳(5)内,所述直流蒸汽发生器(1)上设有第一入口(11)和第一出口(12),所述第一出口(12)设置在所述直流蒸汽发生器(1)的上端,所述第一入口(11)设置在所述直流蒸汽发生器(1)的下端;
补水箱(2),储存有冷却剂,设置在所述安全壳(5)外,所述补水箱(2)上设有第二出口(21)和第二入口(22),所述第二出口(21)位于所述补水箱(2)的液面以下;
输入管(3),连接在所述第一入口(11)和所述第二出口(21)之间;输出管(4),连接在所述第一出口(12)和所述第二入口(22)之间;
所述补水箱(2)的液面高度高于所述第一入口(11)、液面高度低于所述第一出口(12),供所述补水箱(2)的冷却剂由所述第二出口(21)、第一入口(11)流入所述直流蒸汽发生器(1),在所述直流蒸汽发生器(1)吸热雾化后的蒸汽由所述第一出口(12)流出,冷凝后由所述第二入口(22)进入所述补水箱(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船用反应堆直流蒸汽发生器(1)二次侧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直流蒸汽发生器(1)的传热管包括直管和/或螺旋管。
3.根据权利要求1至2任一项所述的船用反应堆直流蒸汽发生器(1)二次侧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管(4)上还设有用于将从所述第一出口(12)流出的蒸汽冷凝的冷凝装置(8)。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船用反应堆直流蒸汽发生器(1)二次侧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装置(8)位于所述安全壳(5)外,所述冷凝装置(8)包括存储有冷却剂的冷却箱(81)以及设置在所述冷却箱(81)的冷却剂内的冷凝器(82);
所述冷凝器(82)包括冷凝腔和与所述冷凝腔连通的第三入口(821)、第三出口(822),所述第三入口(821)通过所述输入管(3)与所述第一出口(12)连接,所述第三出口(822)通过所述输入管(3)与所述第二入口(22)连接,供蒸汽进入所述冷凝器(82)后冷凝,并流入到所述补水箱(2)。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船用反应堆直流蒸汽发生器(1)二次侧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出口(822)的高度位置低于所述第三入口(821),所述冷凝器(82)的高度位置高于所述补水箱(2)的液面。
6.根据权利要求1至2任一项所述的船用反应堆直流蒸汽发生器(1)二次侧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管(3)上设有控制从所述第二出口(21)流出到所述第一入口(11)的冷却剂的流量的限流装置(32)。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船用反应堆直流蒸汽发生器(1)二次侧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限流装置(32)包括限流板,所述限流板上设有至少一个限流孔,所述限流孔的总的流通面积小于所述输入管(3)的内孔面积。
8.根据权利要求1至2任一项所述的船用反应堆直流蒸汽发生器(1)二次侧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管(3)上设有控制管道的开关的第一控制阀(31),以控制所述补水箱(2)内的冷却剂向所述直流蒸汽发生器(1)流动;
所述输出管(4)上设有控制管道的开关的第二控制阀(41),以控制所述直流蒸汽发生器(1)内的蒸汽向所述补水箱(2)流动;
所述第一控制阀(31)、第二控制阀(41)位于所述安全壳(5)外。
9.根据权利要求1至2任一项所述的船用反应堆直流蒸汽发生器(1)二次侧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管(3)上还设有防止所述直流蒸汽发生器(1)内的冷却剂从所述第一入口(11)向所述第二出口(21)流动的逆止阀(33)。
10.一种船用反应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直流蒸汽发生器(1)二次侧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广核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广核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广核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广核电力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647941.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定位装置
- 下一篇:一种核电厂大破口事故分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