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长工作周期的可穿戴温度测量贴片有效
申请号: | 201710625348.3 | 申请日: | 2017-07-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8871609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07 |
发明(设计)人: | 石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维瓦灵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K13/20 | 分类号: | G01K13/20;G01K1/14;H01M50/244;H01M50/247;A61B5/01;A61B5/00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越秀区哲力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88 | 代理人: | 胡拥军 |
地址: |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95054-***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工作 周期 穿戴 温度 测量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户能够持续穿戴的可穿戴温度测量贴片,该可穿戴温度测量贴片包括一个具有电路的电路板,一个设置于所述电路板中的电池座,一个与所述电路电连接的温度感测单元,及一个位于电池座上的可拆卸覆盖层。所述电池座能够收容一个可更换电池,用于为所述电路供电。所述温度感测单元包括一个或多个与所述电路板上电路电连接的温度传感器,所述每个温度传感器用于测量靠近用户皮肤处的温度,并提供一个温度值。所述可穿戴温度测量贴片能够快速准确的测量用户体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子设备,尤其涉及一种能够贴附到人体皮肤上用于测量的电子贴片。
背景技术
电子贴片可用于追踪物体,并用于执行声音、光或振动等功能。随着用途及人类需求越来越复杂,电子贴片被要求能够执行越来越多的任务。电子贴片贴于人体上时,经常被要求能够适应曲面,且随时变化形状。
电子贴片可以通过WiFi、蓝牙或者近场通信(NFC)及其他无线通信技术与智能手机等设备进行通信。NFC的无线通信标准是让两个电子设备通过不超过13.56MHz的电波频率近距离快速地建立通信通道。由于NFC要求两台相互通信的电子设备靠的足够近(例如小于10cm),因此,NFC比其他无线通信技术,例如,蓝牙和WiFi,更加安全。NFC允许两台设备中的一个为被动式(贴NFC标签),因此,NFC相对于其他无线通信技术成本更低。
蓝牙是另一种用于在较长距离间(在10米内)进行数据交换的无线通讯标准。它应用固定或移动设备发出的短波长频率为2.4 to 2.485GHz的超高频电波进行通信。蓝牙设备已经发展起来,以满足对可穿戴电子设备的低功耗解决方案的需求。受益于较长阅读距离及主动通信的优势,蓝牙技术允许可穿戴贴片在不受人为干扰的情况下连续监测关键信息,这在很多应用中相对于NFC具有优势。
可穿戴贴片(或标签)是一种穿戴在用户身上的电子贴片。可穿戴贴片要能够保持在用户皮肤上且能够运转几个小时到几个月的时间。可穿戴贴片包括能够通过NFC、蓝牙、WiFi等无线通信技术进行访问的微电子系统。可穿戴贴片能够集成不同的传感器,例如,生命体征监测,运动轨迹,皮肤温度测量,ECG检测等传感器。
尽管经过最近的开发努力,可穿戴贴片仍然有几个缺点:用户穿戴时不够十分舒适;贴片在皮肤上保持的时间达不到计划时长;贴片的外观不够好看。传统的可穿戴贴片还包括坚硬的不透气的聚合物基底。汗水和水分的积聚会对皮肤造成不适和刺激,尤其是在长时间穿着之后。
传统的可穿戴温度测量贴片面临更多因素影响温度的准确测量,这些因素包括:人体皮肤与温度传感器之间的热阻;周围环境造成温度传感器热传导损失;以及用户皮肤由于接触可穿戴贴片后导致温度降低。此外,传统的可穿戴温度测量贴片测量速度慢。
传统的可穿戴温度测量贴片的另一个挑战是,用户的皮肤可能会干扰他们的无线通讯。例如,天线的通信范围会因为与用户皮肤的邻接而显著降低。与皮肤接触的天线的无线通讯范围小于在用户皮肤4毫米处放置的天线的一半。
另一个挑战是精准测量表面温度是非常困难的,特别是当测量人体皮肤温度受到皮肤下血液循环的影响时。多个关键因素会影响到腋窝温度的持续测量:当手臂打开时,环境温度会影响温度测量;当温度感应单元与人皮肤之间的接触变得松散时,热阻就会发生变化。
传统的可穿戴贴片的另一个挑战是,往往使用可充电电池供电,这种可充电电池往往使用两天就需要两个小时充电。这些传统的可穿戴贴片的使用周期难以满足对人体生物信号的持续监测。
因此,我们需要一种柔性的可穿戴电子贴片,它能够准确且快速地测量用户皮肤的温度,有更长的使用周期,且同时还能在要求的范围内进行无线通信。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个可穿戴无线温度测量贴片,该贴片能够贴附到人体皮肤上进行快速准确的温度测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维瓦灵克有限公司,未经维瓦灵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62534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