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多协议数据传输网络层与传输层可靠性监测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621861.5 | 申请日: | 2017-07-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7483231A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15 |
发明(设计)人: | 李旻罡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四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4L12/24 | 分类号: | H04L12/24;H04L12/2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0003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协议 数据传输 网络 传输 可靠性 监测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多协议数据传输网络。
背景技术
本发明的背景技术是网络通信中的数据传输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中的技术,提高网络通信中的数据传输稳定性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方向。为了提高数据准确率,网络的硬件处理速度在不断提高,通过提高接收和发送的效能来提高网络的性能,提高网络的稳定性,但这种做法成本高,适用环境有限。比如一些特殊场合并不适合或者不能通过更新硬件来解决网络稳定性和数据丢失问题。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使用网络数据传输时,通过对网络原理的细致研究以及对工程应用中相关环节的具体分析,从通信机制上进行传输逻辑的优化,需要一种方法,能不在更换硬件的环境的前提下,提高网络数据传输的稳定性。
网络数据传输中在速度,效率和准确率之间一直存在均衡取舍的问题。某些特殊场合对数据传输的一致性精确度和准确率要求非常高,尤其是数据传输开始的前几帧的正确与否非常重要,对整个数据传输环境的可靠性要求也较高,不允许在数据传输前出现偶尔丢帧或者数据无效的情况。本发明就是针对这种不能随意改变硬件环境,又有数据精度高、容错率低和网络稳定性高的要求下而研究出来的。
本发明方法就是对面这种情况而采用的方法,提供一种可靠性监测,不但可以有效解决这类问题并且可以从理论上提升网络数据传输的稳定性,提高网络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数据传输开始前对网络层与传输层进行监测两层功能状态的监测方法,确认数据正常后方可发送。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法是:独立创新的对网络层和传输层间数据传输采用监测方法。首先获取一个由交换机和多个终端组成的数据网络,各个终端之间与交换机使用同样的协议进行数据传输。先初始化各终端和交换机的网络硬件,在各设备网络物理接口层工作正常后,在各设备的网络层与传输层使用可靠性监测,具体为编写网络层与传输层之间的监测函数,该函数算法通过对数据包长度和标志位的判断,来监测网络层功能是否正常,在确认两层功能正常后再发送需要发送的数据。
这个发明用在由交换机与多个与其连接的节点组成的常见网络架构中,整体逻辑是在应用层传输数据前,在网络层写入监测方法,通过先启动硬件层功能再进行传输前的数据内容监测,然后启动数据传输的逻辑,进行设计。
本发明的技术特点是:本发明适用于无需提升硬件,就能提升网络稳定性和可靠性,适用于网络升级改造,修复数据丢失等问题。采用本发明后,能规避很多网络通讯异常隐患。本发明逻辑清晰,简单易行,效果明显,可以借鉴用于类似网络设计中。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发明的适用网络结构图。
附图2是本发明的稳定性监测方法在网络中的使用示意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获取一个由交换机和多个终端组成的数据网络,各个终端之间与交换机使用同样的协议进行数据传输。先初始化各终端和交换机的网络硬件,在各设备网络物理接口层工作正常后,在各设备的网络层与传输层使用可靠性监测,监测方法实现具体为编写网络层与传输层之间的监测函数这里定义为监测函数A,用来监测网络层功能是否正常,在确认两层功能正常后再发送需要发送的数据。
设监测函数A为:
(……
/*监测网络层功能端*/
/*收到的数据包数量*/
/*操作标志位*/
……)
例如说这种类型的网络发生了应用数据传输时的缺失,在抓包检查下发现是由于数据传输开始时的帧丢失或者错位引起的,应用此方法,可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
监测函数A的需要的功能和参数可以根据现场由使用者自行定义,其中的算法可以自行定义,在这里举例为比如对数据包长度或者操作标志位和网络层数值端口的校验,这个函数需要属于网络层定义,用于网络层于传输层之间,用在数据传输函数之前。
监测方法使用逻辑结构图如图2。然后将监测函数A在应用层函数试用前调用,达到可靠性监测目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四研究所,未经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四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62186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