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橡胶的混炼工艺在审
申请号: | 201710621212.5 | 申请日: | 2017-07-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7379303A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24 |
发明(设计)人: | 唐国云;张庆辉;赵记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国华新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B7/00 | 分类号: | B29B7/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30601 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橡胶 混炼 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橡胶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橡胶的混炼工艺。
背景技术
橡胶的混炼及混炼工艺混炼就是将各种配合剂借助炼胶机机械力的作用均匀分散于橡胶中的工艺过程。混炼过程就是将各种配合剂均匀地分散在橡胶中,以形成一个以橡胶为介质或者以橡胶与某些能和它相容的配合组分(配合剂、其它聚合物)的混合物为介质,以与橡胶不相容的配合剂(如粉体填料、氧化锌、颜料等)为分散相的多相胶体分散体系的过程。对混炼工艺的具体技术要求是:配合剂分散均匀,使配合剂特别是炭黑等补强性配合剂达到最好的分散度,以保证胶料性能一致。混炼后得到的胶料称为“混炼胶”,其质量对进一步加工和制品质量有重要影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橡胶的混炼工艺,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橡胶的混炼工艺,包括开炼机混炼、密炼机混炼和补充加工处理三个步骤。
步骤一、开炼机混炼包括:(1)包辊、(2)吃粉和(3)翻练。
(1)包辊:橡胶进入辊缝后紧包前辊,辊距为4-8毫米,然后脱辊成袋囊状,最后粘流包辊。
(2)吃粉:在橡胶包辊,开炼机的加料顺序为,塑料胶、再生胶和母炼胶,再加促进剂、活性剂和防老剂,再加填充剂、再加液体软化剂,最后加硫磺和超速促进剂,加入配合剂之前,要使辊距上端保留适当的堆积胶。
(3)翻炼:周向混炼最均匀,轴向不均匀,径向均匀性最差。
步骤二、密炼机混炼包括(1)湿润阶段、(2)分散阶段和(3)捏炼阶段。
(1)湿润阶段,强烈的机械作用将较大的橡胶块和配合剂粉碎,使无数松散的橡胶颗粒被挤进配合剂粒子的间隙并向配合剂粒子的表面渗透,配合剂附着在小块橡胶上面,最后在机械和温度的作用下,小块橡胶又相互接触压紧,逐渐变成大胶块,使配合剂颗粒被生胶包围和湿润,生胶和配合剂的接触面积不断增大。
(2)分散阶段,在湿润阶段形成的大胶团在很大的剪力作用下又被重新细化,混入橡胶内的配合剂聚集体被搓碎成微小尺寸的细粒,并均匀分散到生胶中,逐渐变成新的大胶块,直接形成连续相,完成均化过程,密炼机混炼时排胶温度为100-130℃。
(3)捏炼阶段,在胶料基本完成混和后,混炼若继续进行,则生胶大分子链受破坏逐渐明显,分子量下降,表现为粘度下降,弹性恢复效应降低。步骤三、补充加工处理包括(1)压片与冷却、(2)滤胶和(3)停放于管理。
(1)压片与冷却,压片后立即浸涂隔离剂液进行冷却与隔离,并进一步吹风干燥,使胶片温度降低到50℃以下。
(2)滤胶,对性能质量要求严格的进行滤胶,如气密性要求严格的内胎胶料,气囊胶和气动薄膜制品的胶料,混料后鼻息滤胶。
(3)停放与管理,一般要停放4-8小时才能使用。
优选的,辊距为4-8毫米。
优选的,开炼机的加料顺序为,塑料胶、再生胶和母炼胶,再加促进剂、活性剂和防老剂,再加填充剂、再加液体软化剂,最后加硫磺和超速促进剂。
优选的,密炼机混炼时排胶温度为100-130℃。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开炼机混炼时,包辊、吃粉和翻脸使配合剂在橡胶中分散的更加均匀,混炼机的混炼使合剂特别是炭黑等补强性配合剂达到最好的分散度,以保证胶料性能一致,最后的补充加工处理提高了橡胶的质量要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橡胶的混炼工艺,包括开炼机混炼、密炼机混炼和补充加工处理三个步骤。
步骤一、开炼机混炼包括:(1)包辊、(2)吃粉和(3)翻练。
(1)包辊:橡胶进入辊缝后紧包前辊,然后脱辊成袋囊状,最后粘流包辊。
(2)吃粉:在橡胶包辊,加入配合剂之前,要使辊距上端保留适当的堆积胶。
(3)翻炼:周向混炼最均匀,轴向不均匀,径向均匀性最差。
步骤二、密炼机混炼包括(1)湿润阶段、(2)分散阶段和(3)捏炼阶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国华新材料有限公司,未经安徽国华新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62121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数控加工时使用的真空吸附固定装置
- 下一篇:电缆绝缘料真空混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