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福寿螺的防治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619938.5 | 申请日: | 2017-07-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7360904A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21 |
发明(设计)人: | 王梓函;王宇飞;张名豪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水生网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G13/00 | 分类号: | A01G13/00;A01G16/00;A01G1/00;A01N65/08;A01P19/00;A01P9/00 |
代理公司: | 重庆棱镜智慧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50222 | 代理人: | 李兴寰 |
地址: | 402660 ***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福寿 防治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态防治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福寿螺的防治方法。
背景技术
福寿螺(Pomacea canaliculata),又称大瓶螺,原产于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软体动物门腹足纲前鳃亚纲腹足目瓶螺科瓶螺属。福寿螺20世纪70年代引入中国台湾,1981年由巴西籍中国人引入广东。1984年后,福寿螺已在广东广为养殖。由于过度养殖,加上味道不好,它被释放到野外。福寿螺适应环境的生存能力很强,又繁殖得快,因此迅速扩散于河湖与田野;其食量大且食物种类繁多能破坏粮食作物、蔬菜和水生农作物的生长,已成为广东、广西、福建、云南、浙江、上海、江苏等地的有害动物。在长江以南广大地区福寿螺可自然越冬,年发生两个世代。在广西鹿寨县等地,福寿螺在稻田的发生密度高达16.95个/平方米;水稻受害株率一般为7%~15%,最高达64%。福寿螺食性杂、危害莲藕,幼螺可从叶底啃食浮贴水面的荷叶,致使荷叶叶片穿孔或缺刻,严重时叶片被啃食得千疮百孔,难以抽离水面。福寿螺还危害水仙花、兰花等各种水生植物,成为中国南方水域的一大患害。此外,福寿螺还是一种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的中间宿主,极易给周围居民带来健康问题。估计中国南方各省市受其危害的水域(池、湖、水田等)不少于10万公顷。
福寿螺在其原产地亚马逊流域,由于当地有鹰隼类天敌控制其种群数量,因此福寿螺在当地未造成严重危害。然而,当福寿螺引进我国后,由于缺乏天敌导致了各种灾害。因此,寻找福寿螺在我国的防治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国对福寿螺的防治主要有农业措施、人工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农业措施为通过破坏福寿螺的越冬场所,消灭越冬的螺源;人工防治为在春季产卵高峰期,结合田间管理摘除田间、沟渠边卵块,带离稻田喂养鸭子或将卵块压碎。利用晒田时成螺主要集中在进排水口和秧田沟内,早晨和下午人工拾螺。人工摘除卵块和结合农时捡拾成螺。化学防治为现在主要得防治方法,为在田间施加灭螺剂等。生物防治主要采取养鸭食螺。放鸭时间为水稻移栽后7~10天至水稻孕穗末期,每天早晨和下午五六点钟各放养一次鸭群(每亩15~30只)到稻田和水渠中啄食幼螺,降低螺的数量,减少危害。
目前对福寿螺的防治主要存在如下问题:1、对福寿螺的生态习性了解不够,防治不力。2、选用的化学杀螺剂对水体毒性大,严重污染水质;伤害当地的有益或经济型水生生物,严重危害当地生态系统。
因此,基于上述的现有技术方案,本发明提供一种福寿螺的防治方法,该方法通过利用福寿螺的生态习性进行防治,达到更好的防治效果;该方法采用植物源次生物质对福寿螺进行防治,对环境安全,对其他水生物质安全,是一种绿色环保且高效的防治方法,适合在福寿螺的防治中推广使用。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福寿螺的防治方法,该方法通过利用福寿螺的沿壁爬行等习性,提高防治的效果;该方法采用植物源次生物质对福寿螺进行防治,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以及对其他水生物质的伤害,适合在福寿螺的防治中推广使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
本发明提供一种福寿螺的防治方法,所述防治方法包括:(1)入侵拦截:在水塘入水口处设置栏网,并在水塘四周种植对福寿螺有驱避作用的植物;(2)诱杀:在水塘中间及四周设置捕螺网,捕螺网四周种植对福寿螺有吸引作用的植物;(3)植物次生物质治理:在水塘的低洼处投入夹竹桃和扶桑粉末混合物。
在入口处加设栏网从放水时就杜绝螺害发生的可能。不同植物对福寿螺的趋避性都不同,大多数植物对福寿螺都具有吸引力,但是吸引力的大小都不同,采用驱避作用的植物,这些植物中含有驱赶福寿螺的化学物质,它们挥发到空气中,或溶解于水中,进而对福寿螺产生驱赶的作用。在水塘四周栽种驱避作用的植物,可以防止福寿螺的入侵。
进一步,所述的福寿螺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有趋避作用的植物为金叶假连翘、木麻黄、红龙草、鸭脚木或剑麻。
福寿螺具有倾向沿壁爬行的习性,有研究表明,其沿壁爬行的数量平均为非沿壁爬行数量的3.77倍。同时,有研究发现早稻田和连作常规粳稻田中福寿螺量在田埂边缘区域高于中部区域,表明福寿螺有类似的分布规律。且福寿螺的成螺、幼螺及其混合种群和卵块具有聚集分布的特点,因此,根据福寿螺的这一特性,在水塘中间及四周设置捕螺网。
进一步,所述的福寿螺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捕螺网为竖条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水生网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未经重庆水生网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61993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清理蛋鸡粪便的装置
- 下一篇:养殖蛋鸡的空气加湿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