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检测玉米赤霉烯酮及其代谢产物的单抗及酶联免疫方法与试剂盒有效
申请号: | 201710615989.0 | 申请日: | 2017-07-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15774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05 |
发明(设计)人: | 彭大鹏;袁宗辉;董国良;王玉莲;潘源虎;陈冬梅;陶燕飞;刘振利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中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K16/14 | 分类号: | C07K16/14;C12N5/20;G01N33/543;G01N33/577;G01N33/531;C12R1/91 |
代理公司: | 武汉开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104 | 代理人: | 徐绍新 |
地址: | 43007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检测 玉米 赤霉烯酮 及其 代谢 产物 免疫 方法 试剂盒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能识别玉米赤霉烯酮及其代谢产物的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它是由杂交瘤细胞株ZEN/6C2所分泌的,所述的杂交瘤细胞株ZEN/6C2,保藏在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保藏号为CCTCC NO:C201781。本发明还公开了检测玉米、猪饲料、动物可食性组织和牛奶中玉米赤霉烯酮及其代谢产物的酶联免疫方法及其试剂盒。本发明制备的单克隆抗体灵敏度较高,广谱,检测的准确度高,精密度好,具有简便、快速、易操作等有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兽药残留分析和免疫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能识别玉米赤霉烯酮及其代谢产物的单克隆抗体以及酶联免疫方法(ELISA)与试剂盒。
背景技术
玉米赤霉烯酮(ZEN)是黄色镰刀菌和禾谷镰刀菌等镰刀菌属真菌的次级代谢产物,主要污染玉米、小麦、大米、大麦、及燕麦等谷物。玉米赤霉烯酮具有雌激素作用,主要作用于雌性动物生殖系统,引起繁殖机能异常甚至死亡,具有基因毒性和致癌性,免疫毒性及生殖毒性。欧盟规定未加工谷物(不包括玉米)、面包以及婴儿食品中ZEN的最大残留限量分别为100、50.0、20.0μg kg-1。中国则规定小麦及玉米中ZEN最大残留限量为60.0μg kg-1。动物摄入玉米赤霉烯酮后,可将其代谢为α-玉米赤霉烯醇、β-玉米赤霉烯醇、α-玉米赤霉醇、β-玉米赤霉醇以及玉米赤霉酮,而玉米赤霉烯醇同样存在于谷物中。由于这些代谢物均具有较强的雌激素活性,故α-玉米赤霉醇曾被广泛用作牛羊促生长剂,但因其能影响人体生殖系统发育,欧盟禁止将其用于动物源食品,我国也禁止将其用于食品动物促生长作用。
残留检测方法是准确判断残留是否超标的重要手段,要求具有较高的精确度和准确度。目前用于玉米赤霉烯酮类霉菌毒素检测的方法主要有仪器分析法和免疫学检测方法。仪器分析法具有检测灵敏度高、选择性好、分离效率高和应用范围广等优点,能够满足大多数霉菌毒素的检测要求。但该类方法通常需要昂贵的仪器设备,对操作人员的技术要求较高,需要进行复杂的分析,更适用于对药物的确认检测而不适用于样品的大量筛选。免疫学检测方法,尤其是ELISA方法,具有灵敏、特异、简单、快速、稳定及易于自动化操作等特点,能够克服仪器分析的缺陷,是一种有效的大批量残留筛选方法,有着巨大的发展前景。虽然目前基于单抗的玉米赤霉烯酮类霉菌毒素ELISA方法已有报道,但抗体灵敏度低、广谱性差、检测样品种类单一,使得该类方法的应用受到一定局限。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为:
(1)提供一种特异性识别玉米赤霉烯酮及其代谢产物的单克隆抗体;
(2)提供所述单克隆抗体在制备检测玉米赤霉烯酮及其代谢产物的酶联免疫试剂盒中的应用;
(3)利用该单克隆抗体,建立一种能检测玉米赤霉烯酮及其代谢产物的ELISA方法;
(4)提供所述酶联免疫检测试剂盒在玉米赤霉烯酮及其代谢产物检测中的应用。
上述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单克隆抗体,能识别玉米赤霉烯酮及其代谢产物,它是由保藏号为CCTCC NO:C201781的杂交瘤细胞株ZEN/6C2所分泌的。
所述代谢产物为α-玉米赤霉烯醇、β-玉米赤霉烯醇、α-玉米赤霉醇、β-玉米赤霉醇、玉米赤霉酮。
所述的杂交瘤细胞株ZEN/6C2,保藏在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保藏号为CCTCCNO:C201781。它是以玉米赤霉烯酮(ZEN)与NH3反应生成半抗原(7-NH2-ZEN),再将 7-NH2-ZEN与牛血清白蛋白(BSA)通过戊二醛(GA)方法偶联得到偶联物 (7-NH2-ZEN-GA-BSA),该偶联物作为免疫原免疫动物后制备得到的。所述半抗原的结构式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中农业大学,未经华中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61598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