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油气分离器有效
申请号: | 201710612257.6 | 申请日: | 2017-07-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7218163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02 |
发明(设计)人: | 许祥龙;刘双全;李冬梅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奥力威传感高科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M37/00 | 分类号: | F02M37/00;F02M25/08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科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102 | 代理人: | 陈栋智 |
地址: | 225000 江苏省扬州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油气 分离器 | ||
本发明公开了汽车油箱领域内的一种油气分离器,包括设置在壳体内的导流板,导流板将壳体内部分割成迷宫式通道,迷宫式通道的首尾两端分别开设有进气口和出气口,壳体的底部开设有回油孔,且回油孔处设置有与其配合的单向阀组件,单向阀组件包括可将回油孔封闭或打开的阀芯,本发明通过在壳体的底部开设回油孔,使得随油气进入壳体内腔的燃油可从回油孔回流至油箱内,避免燃油进入碳罐对碳罐造成影响,可用于汽车燃油箱中。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零部件,特别涉及一种汽车油箱零部件。
背景技术
汽车油箱内会含有大量的油气,随着节能减排的要求,油气不再允许排往大气中,现有技术中一般通过压力保持阀将油箱中的油气吸收排入碳罐,经碳罐过滤后送入发动机燃烧,然而,这样的油气排出方式存在一定的问题:油气在经压力保持阀排出的过程中会带有液态燃油,液态燃油进入碳罐后容易导致碳罐过度饱和、堵塞、失效,同时,仅仅通过压力保持阀进行油气的排出其排气效率较低,会使得油箱内的压力过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油气分离器,避免液态燃油进入碳罐中,使得回油更加顺畅,保证油箱内外的压力平衡。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油气分离器,包括设置在壳体内的导流板,导流板将壳体内部分割成迷宫式通道,迷宫式通道的首尾两端分别开设有进气口和出气口,所述壳体内出气口处设置有挡板,所述壳体的底部开设有回油孔,且回油孔处设置有与其配合的单向阀组件,所述单向阀组件包括可将回油孔封闭或打开的阀芯。
本发明安装在油箱内,进气口接压力保持阀,出气口接碳罐,初始状态下,油箱内的压力大于壳体内腔中的压力,燃油蒸汽从油箱经进气口进入,在油气进入进气口的同时,会伴随有少量的燃油,此时由于出气口处的挡板,使得燃油不再从出气口流出并从进气口回流至油箱中,而油气会越过挡板从出气口进入碳罐,随着油气的进入,壳体内腔中的压力逐渐升高,使得处于回油孔位置的阀芯在内压作用下会落下,从而将回油孔打开,此时壳体内腔中的燃油会从回油孔流入油箱中,实现回油,与此同时,也会有少量的油气也通过阀芯与壳体之间的间隙进入壳体内腔,再通过出气口排入碳罐;再加油过程中,随着油箱内的油位上升,使得阀芯与油位面触碰,在浮力作用下会上升,从而阀芯会将回油孔封闭,避免了燃油从回油孔进入壳体内腔而导致内腔燃油过多,使得燃油翻过挡板从出气口进入碳罐。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通过在壳体的底部开设回油孔,使得随油气进入壳体内腔的燃油可从回油孔回流至油箱内,避免燃油进入碳罐对碳罐造成影响,同时,回油孔的设置还降低了进气口、出气口之间的压降,通过可升降的单向阀结构实现回油孔的打开和封闭,使得回油孔的打开和封闭更加方便,同时,回油孔结构使得在壳体内的燃油可直接进行回流,不再通过进气口回流;导流板将壳体内分割成迷宫式通道有利于燃油的回流。本发明可用于汽车燃油箱中。
作为发明的进一步限定,所述阀芯由阀杆和阀头组成蘑菇形结构,所述阀杆穿过壳体底面设置,且阀杆上加工有凸圈,使得阀杆上凸圈和阀头之间阀杆段可在壳体底面上下滑动,实现回油孔的打开或封闭。凸圈结构起到限位的作用,保证阀芯工作的可靠性。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限定,所述单向阀组件还包括设置在阀芯的下方支架,所述支架固定在壳体上。通过支架托住处于打开状态下的阀芯,避免在长时间打开状态下阀芯凸圈与壳体底面之间连接过度紧密,而使得阀芯不能将通孔封闭,从而造成燃油从回油孔进入壳体内腔。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限定,所述单向阀组件还包括设置在壳体的底部回油孔位置的导向套,所述支架安装在导向套内,所述支架为盘状结构。使得阀芯工作的稳定性更好。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限定,所述支架上开设有多个通孔,且支架上还设置有支撑柱。支撑柱保证了阀芯在打开时,不会挡住支架上的通孔,保证通气的流畅。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限定,所述支架的外周加工有多个卡扣,所述导向套上开设有与所述卡扣配合的卡槽。使得支架与导向套的装配更加方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奥力威传感高科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江苏奥力威传感高科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61225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