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预测周期性点阵材料屈服面的分析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611974.7 | 申请日: | 2017-07-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7368660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0-11 |
发明(设计)人: | 杨振宇;张鸣扬;李响;卢子兴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F17/50 | 分类号: | G06F17/50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迪生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51 | 代理人: | 安丽 |
地址: | 100191***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预测 周期性 点阵 材料 屈服 分析 方法 | ||
1.一种预测周期性点阵材料屈服面的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实现步骤如下:
步骤(1):根据实际点阵材料的结构特点和尺寸特征,选取细观力学模型进行刻画;所述细观力学模型采用梁模型;
步骤(2):根据细观力学模型的周期性排布规律,选取代表体元RVE,所述代表体元RVE选取的原则是:代表体元通过简单阵列排布能够复现实际结构;
步骤(3):根据代表体元RVE,考虑梁受力时轴力和弯矩的耦合作用,理论计算得出RVE的屈服函数;
步骤(4):基于计算机辅助工程(CAE)工具,对所述代表体元RVE进行尺寸设置、赋予材料属性、网格划分,将代表体元RVE转化为可用于数值仿真的有限元模型,此过程称为有限元建模;通过选取代表体元RVE中的关键点并且连线,网格划分,实现用梁模型对代表体元RVE的刻画;
步骤(5):建立有限元模型后,施加周期性条件模拟代表体元RVE在实际材料中的相互作用,在CAE工具内体现为代表体元RVE的立方体顶点和有限元模型边界上结点之间的位移耦合关系,所述周期性条件目的是:施加周期性条件后,仅仅通过对单个代表体元RVE的计算,就能实现对实际结构的计算,从而大大减小有限元网格数量;
步骤(6):施加周期性条件后,进一步施加边界条件以模拟材料受载时作用在代表体元RVE上的力和位移约束,在CAE工具内,体现为对代表体元RVE的立方体顶点施加力的载荷和与之对应的位移载荷;
步骤(7):利用CAE工具进行仿真计算,自动识别代表体元RVE发生屈服时的时间步,并根据时间步求得代表体元RVE发生屈服时的载荷分量大小,并将结果存在数组中;
步骤(8):判断屈服面数值计算是否结束,若没有结束,则更新力载荷和与之对应的位移约束,并返回步骤(6),进行下一次循环计算;若结束,则将数组中的所有数据以文件的形式输出,得到需要的RVE屈服数值计算结果,上述即为计算与输出过程;
步骤(9):利用可视化技术将计算结果和步骤(3)中的理论结果进行可视化,并相互对比、验证,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所述步骤(7)中,自动识别代表体元RVE发生屈服时的时间步过程如下:
(1)根据RVE的结构特点,即该RVE的结构发生屈服时分为两种情况:①弯曲屈服,②拉伸屈服;
(2)判断具体的屈服形式:通过提取代表体元RVE中轴力Faxial的大小,并与材料屈服强度σs进行比较,若对于所有时间步,Faxial≤σs,则发生弯曲屈服,否则为拉伸屈服;
(3)对于弯曲屈服,一旦发生屈服,结构失去承载能力,计算自动终止,故屈服一定发生在时间步的最后一步,识别时间步的最后一步即可;
(4)对于拉伸屈服,通过(2)中的判断条件可知,一定存在这样的时间步,使得Faxial>σs,按照时间步顺序,依次判断Faxial与σs的大小关系,识别出首次出现Faxial>σs的时间步,则该时间步为发生拉伸屈服时的时间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预测周期性点阵材料屈服面的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中,理论计算得出RVE的屈服函数表达式:
其中:M为梁中最大弯矩的大小,F为梁中轴力的大小,d为梁的直径,σs为材料的屈服强度,f为函数值,f≥0,发生屈服,f<0,不屈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预测周期性点阵材料屈服面的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5)中,以周期性条件以模拟实际情况下RVE在材料中的相互作用,具体为RVE立方体顶点和有限元模型边界上结点之间的位移耦合关系,利用所述位移耦合关系,通过对单个代表体元RVE的计算,实现对实际结构的计算,从而大大减小计算量。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预测周期性点阵材料屈服面的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8)中,采用球坐标历遍循环的方式,通过程序在CAE工具内实现载荷的自动加载删除和更新,从而实现不同载荷状态下屈服点的计算,具体更新过程如下:
(1)一次计算结束后,删除所有力载荷;
(2)更新球坐标参数:角与θ角,通过球坐标与直角坐标的转换关系,求得更新后,载荷在直角坐标系中各个x,y,z分量的大小;
(3)施加更新后的力载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未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611974.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