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弯头冷推加工方法及该方法所用的模芯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1710603323.3 | 申请日: | 2017-07-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7470415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25 |
发明(设计)人: | 章方明;张浙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程力管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D9/04 | 分类号: | B21D9/04;B21D9/12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正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508 | 代理人: | 倪志华 |
地址: | 325025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弯头 加工 方法 所用 机构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弯头冷推加工方法及该方法所用的模芯机构,该模芯机构包括模芯本体,模芯本体包括沿其轴线延伸的中间体,以及径向滑动连接于中间体的若干支撑体;支撑体的滑动范围包括向外滑动的外极限位置及向内滑动的内极限位置;还包括填充体,若干支撑体滑动至外极限位置时,相邻支撑体之间形成供填充体插入的空腔;填充体插入空腔限制支撑体向内滑动,且支撑体、填充体的外壁相连形成完整的圆周壁。采用该模芯机构可以实现模芯与工件的快速分离,提高工作效率,且不易导致工件与模芯卡死。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弯头管件加工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弯头冷推加工方法及该方法所用的模芯机构。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钢制管弯头成型制造常用的加工方法有:铸造法、冲压成型法、焊接法、冷热推制法。
参照现有技术中授权公开号为CN1385259 A的中国专利所述,公开了一种弯头冷推加工中所用的弯头冷推成型机抽模芯机构。在弯头冷推加工过程中,先将弯头坯料放入张开的模具直腔中,在模具成型腔内固定模芯;启动合模机构,使得上模和下模合模。随着侧推机构动作,弯头坯料在模腔中滑入成型段,成型段是由上下模形成的成型孔及模芯形成;弯头坯料在模芯的支撑下弯曲成型。在弯头坯料成型完成后,成型后的工件包覆于模芯上,需要将模芯与工件分离。上述专利及现有技术中所采用的方法均是直接靠机械构件强行将模芯与工件分离,由于工件未经过打磨、抛光,刚成型好的工件内表面粗糙度很大,与模芯表面存在较大摩擦;强行分离,十分容易导致成型好的工件卡于模芯上,取出困难。对于现有的上述方式,只能一点一点将模芯抽离工件,整体的工作效率偏低。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弯头冷推成型机的模芯机构,采用该模芯机构可以实现模芯与工件的快速分离,提高工作效率,且不易导致工件与模芯卡死。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弯头冷推成型机的模芯机构,包括模芯本体,模芯本体包括沿其轴线延伸的中间体,以及径向滑动连接于中间体的若干支撑体;支撑体的滑动范围包括向外滑动的外极限位置及向内滑动的内极限位置;还包括填充体,若干支撑体滑动至外极限位置时,相邻支撑体之间形成供填充体插入的空腔;填充体插入空腔限制支撑体向内滑动,且支撑体、填充体的外壁相连形成完整的圆周壁。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支撑体滑动至外极限位置时,通过将填充体插入空腔可以对支撑体进行固定,使得支撑体无法径向移动,同时填充体又与支撑体共同形成完整的圆周壁,从而作为弯头坯料的成型模芯使用。当弯头坯料成型后套接于模芯本体时,可先将填充体抽离空腔,填充体只有小面积与成型好的工件内壁接触,其余与支撑体接触的面均可以加工成精度较高的光滑表面,单独抽走填充体相对容易,填充体抽离后,使得支撑体可以径向向内滑动,支撑体向内滑动使得支撑体的外壁脱离工件的内壁,从而可直接将工件从支撑体上取下。相比传统强行将工件从模芯上分离的方式,不仅分离效率高,且不易造成工件损坏。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中间体包括径向延伸的滑块,所述支撑体包括与滑块配套的滑槽,所述滑块与滑槽设有相互形成抵触的限位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滑块与滑槽配合形成支撑体的径向滑动结构,使得支撑体滑动方向固定,通过限位块确定支撑体滑动范围的外极限位置和内极限位置。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滑槽与滑块之间形成封闭的液压腔,所述中间体设有供液压油流通至液压腔的通道;所述通道连接有液压驱动机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支撑体的滑动采用液压进行驱动,在支撑体向外滑动过程中,通过液压驱动机构将液压油注入液压腔内,从而推动支撑体至外极限位置;通过液压驱动机构泄压,使得支撑体向内滑动至内极限位置,无需人为操作,且可以实现若干支撑体同步运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程力管业有限公司,未经浙江程力管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60332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