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变二维码在药品防伪溯源中的应用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587564.3 | 申请日: | 2017-07-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7316073A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03 |
发明(设计)人: | 赵同利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安普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K17/00 | 分类号: | G06K17/00;G06Q30/00;H04L9/08;H04L9/32 |
代理公司: | 昆明合众智信知识产权事务所53113 | 代理人: | 张玺 |
地址: | 230088 安徽省合肥市***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可变 二维码 药品 防伪 溯源 中的 应用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防伪识别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变二维码在药品防伪溯源中的应用方法。
背景技术
药品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化学原料药及其制剂、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血清、疫苗、血液制品和诊断药品等。药品的真伪以及药品的产品质量严重关系到每个使用者的利益,因此消费者有需要的对药品进行防伪溯源查询。目前,多采用药品电子监管码进行药品的溯源查询,但是药品电子监管码信息量小、消费者不易识别,难以记录药品从原材料至最终产品过程中的各个质量控制节点所记录的相关信息,不利于提高消费者对药品的认可度,同时也不利于企业对药品生产过程中出现问题时及时定位问题发生的节点,不利于企业做出针对性的改进。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变二维码在药品防伪溯源中的应用方法,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可变二维码在药品防伪溯源中的应用方法,通过工作流引擎为基础,以二维码和NFC电子标签为载体,包括如下步骤:
S1、可变二维码生成,通过二维码生成模块在药品的最小包装上添加唯一可识别的可变二维码,每个最小包装采用随机编码,生产企业出库激活,流通企业实时上传,用户随时查询,其中二维码生成模块包括通过计算机控制的二维码喷码器,以及与二维码关联的加密模块;
S2、通过工作流数据采集控制模块自动采集药品以及生产原料在生产流程中各个质量控制节点的生产数据,将数据信息由上游质量控制节点传递至下游质量控制节点,并将采集到的数据与对应的药品最小包装上的二维码进行关联,之后再将数据整合后通过网络上传至云数据库中存储;
S3、用户端通过标签识别设备对标签进行扫面,通过网络调取云数据库中存储的生产信息,进行防伪溯源查询。
优选的,步骤S1中加密模块采用数字认证及硬件USBKey加密技术对二维码进行加密处理。
优选的,步骤S2中工作流数据采集控制模块包括:标签自动识别模块,用于扫描并识别采集药品的转运平台上的标签信息,并将信息自动上传至数据采集控制模块;
数据采集控制模块,接收标签信息并对其对应二维码进行联锁,将数据信息自动添加至此标签相关联的子目录中,整合后的数据信息通过通信模块将信息上传至云数据库模块中存储。
优选的,转运平台上的标签可根据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的形态以及成品形态,选择使用二维码标签或NFC标签,或同时使用两种标签,其中,NFC芯片全通过球唯一ID编码认证外,还通过对标签数据读取的认证保护机制以及签名认证机制。
本发明的技术效果和优点:
1.该可变二维码在药品防伪溯源中的应用方法,通过工作流引擎为基础,以二维码和NFC电子标签为载体,可以将整个产业链的各个节点的相关信息录入在药品对应的可变二维码上,实现全程可溯源,有利于在发生最终产成品存在质量问题时,而定位问题发生的节点和企业。
2.可变二维码以及NFC标签均通过加密以及认证处理,保证了标签的唯一性和安全性,可以有效防止串货的情况。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可变二维码在药品防伪溯源中的应用方法的总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可变二维码在药品防伪溯源中的应用方法中二维码生成模块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图1为本发明的可变二维码在药品防伪溯源中的应用方法的总体结构示意图。本发明通过工作流引擎为基础,以二维码和NFC电子标签为载体,包括如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安普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安徽安普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58756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