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型新能源汽车车身电子电磁兼容性试验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587037.2 | 申请日: | 2017-07-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7589321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05 |
发明(设计)人: | 孙立军;侯卫国;李骁;卫能;童靓 | 申请(专利权)人: | 芜湖赛宝信息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R31/00 | 分类号: | G01R3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家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27 | 代理人: | 黄枝传 |
地址: | 241000 安徽省芜湖***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新能源 汽车 车身 电子 电磁 兼容性 试验 方法 | ||
1.一种新型新能源汽车车身电子电磁兼容性试验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新型新能源汽车车身电子电磁兼容性试验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第一步,基础信息采集,首先获取待检测车辆内部电路结构布局、电气元器件分布位置、运行参数及与车体间连接定位关系,然后获取待检测车辆实际运行状态下车辆外部电磁环境参数;
第二步,待检测车辆定位,将待检测车辆停放在车辆测试台上,并进行定位,然后对待检测车辆周边进行密封,使待检测车辆处于密闭环境中;
第三步,自身电磁兼容检测,完成第二步作业后,首先通过车辆测试台使待检测车辆所处的密闭检测环境温度恒定,然后使得待检测车辆电路部分均处于满负荷工作状态,然后分别对待检测车辆各条电路及各电气元器件分别进行电磁辐射量检测,同时对待检测车辆各条电路及各电气元器件电路内部分别进行谐波检测,并对各检测值分别进行记录,各对待检测车辆各条电路及各电气元器件进行的电磁辐射量检测和谐波检测均同时进行,且检测时间为1—5小时,完成检测后,关闭待检测车辆电路部分,并使待检测车辆静置1—3小时;
第四步,交变电磁兼容性检测,完成第三步作业后,通过调温设备,使待检测车辆所处的密闭检测环境温度恒定,并与第三步检测作业实施时的检测环境温度保持一致,然后重复进行第三步检测过程,并在进行检测过程中,通过车辆测试台,对第一步确定的实际运行状态下车辆外部电磁环境参数分别进行电磁辐射环境仿真检测,并对试验数据进行分组采集,其中车辆测试台的电磁辐射源至少四个并环绕待检测车辆轴线均布,且车辆测试台的电磁辐射源的轴线与待检测车辆轴线呈0°—90°夹角;
第五步,数据汇总,首先依据第三步和第四步得到的检测数据,统计并制备到同一数据统计列表内,然后对待检测车辆中电磁辐射量、谐波产生量超标及对外部电磁辐射环境抵御能力不足的电路及各电气元器件进行更换及增加防护措施,然后再返回到第三步进行检测,直至待检测车辆所有的电路及各电气元器件电路的电磁辐射量、谐波产生量及对外部电磁辐射环境抵御能力均达标为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新能源汽车车身电子电磁兼容性试验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步中,待检测车辆实际运行状态下车辆外部电磁环境参数包括高压交流电网产生的电磁场、无线通讯基站运行产生的高频电磁信号和电动机运行产生的感性震荡电磁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新能源汽车车身电子电磁兼容性试验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三步和第四步中,待检测车辆所处的密闭检测环境温度分别为-40℃、-10℃、0℃、10℃、25℃、40℃及80℃共7个检测环境温度段,且在第三步和第四步进行检测中,从7个检测环境温度段中任意选择至少3个检测环境温度段分别进行检测作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新能源汽车车身电子电磁兼容性试验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四步中,对待检测车辆外表面进行温度为0℃—40℃、压力为1.1—3.5个标准大气压、流量为0.5—10m3/h的水流喷淋。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新能源汽车车身电子电磁兼容性试验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四步中,车辆测试台的电磁辐射源与待检测车辆表面间距离为1—20厘米。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新能源汽车车身电子电磁兼容性试验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四步检测中,车辆测试台的电磁辐射源的电磁辐射量为第三步检测到的待检测车辆自身电磁辐射量的0.1—5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芜湖赛宝信息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芜湖赛宝信息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587037.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