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模型耦合穷举法实现低渗透油藏间开工作制度优选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580059.6 | 申请日: | 2017-07-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7578342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08 |
发明(设计)人: | 谷建伟;赵雪军;李方健;张瑜;张烜;吴坤;刘志文;王依科;罗明兴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主分类号: | G06Q50/02 | 分类号: | G06Q50/02;G06F30/20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捷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31 | 代理人: | 李宏伟 |
地址: | 26658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模型 耦合 穷举 实现 渗透 油藏 开工 制度 优选 方法 | ||
本次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模型耦合穷举法实现低渗透油藏间开工作制度优选方法,针对低渗、低产井产入产出特征,结合低渗油藏的流入动态特征、间开井井筒液面变化规律及泵效分析,基于地层供液能力和泵抽汲能力之间的关系,建立了地层流入动态模型和井筒流出动态模型,通过耦合参数井底流压与泵效完成耦合模型的建立,在以上基础上建立了计算机求解模型,穷举法对低渗渗透油藏油井间歇开采工作制度确定方法进行优选。该方法能够准确描述低渗透油藏渗流规律,间开过程实现井底流压和泵效实时动态变化,实现准确量化间开界限,穷举法优选精度较高,程序计算高效。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低渗透油藏间歇开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模型耦合穷举法实现低渗透油藏间开工作制度优选方法。
背景技术
开井生产井筒液面不断下降和关井恢复井筒液面不断上升两个基本过程是间歇开采油井的两个基本工作制度。通过确定井筒内动液面的变化区间和间歇开采的周期完成油间歇开采工作制度建立。通过对动液面变化范围以及间歇开采周期的优化进而对整个间歇开采工作制度进行优选。
由于国外油藏与国内油藏差异较大,国外多是高渗储层,对于间歇开采工作制度的研究非常少。1987年国外专家樊掌信从理论上分析了对于低渗透油藏,由于产能低下,为了平衡地层流入与井筒流出两个过程而采取间歇式开采方式生产。
越来越多的低渗透油藏被探明,我国也对低渗透油藏的勘探开发加大了力度,因此到目前为止,有许多国内的专家学者从事低渗透储层的开发研究,进而也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开发措施和理论。
熊友明于1995年,地层流入动态采用vogel方程进行描述,通过物质平衡方程以及井筒体积平衡,建立了相关数学模型,完成了间歇开采抽油的计算,并编制了软件,通过现场实际数据对比,计算结果准确度较高,不仅为中后期油田的开发提供理论指导,也为后期间歇开采工作制度的发展建立了基础。
周代余于2003年,基本沿用了熊友明的理论思想,通过经济极限参数进行了间歇开采边界条件的划定,并编制软件,通过数值解法龙格库塔法进行了模型的求解,对计算结果进行了分析,整体流入动态变化曲线与流出动态相互衔接,证明了模型的正确性,最后确定了目标抽汲参数,完成了间歇开采的理论设计。
马华丽于2004年,通过分析井底流压的不稳地变化会对产能的计算带来极大的干扰,尽管有稳定条件和不稳定条件下的两种计算方法,但都不能准确计算产能,最后通过研究间歇开采,借鉴其井底流压的变化,提出了解释间歇开采生产参数的新方法。
张麦云于2005年,通过试井理论,试井资料以及试井恢复曲线,对间歇开采做了研究,最后建立了基于试井理论的间歇开采工作制度。之后,贺永军等通过现场实际仪器检测,发现对于低效油井生产过程,示功图明显不完整,即地层供液不足,泵从不满系数较大,造成泵空抽严重,极大的浪费资源,因而,通过改变不同的开井时间,对比示功图,寻找最佳的开井时间,简单的建立了基本的间歇开采工作制度。之后,吴敬轩等通过划定不同泵起抽动液面和停抽动液面高度,制定不同的间歇开采工作制度并通过实际现场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完成了相关经济参数的优化。
李婧于2013年,研究了超低渗透油藏的相关渗流规律,结合目标区块地质参数完成了低渗透油藏流入动态方程建立,并且研究了泵效相关理论,通过首先确定合理井筒动液面区间范围,进而计算每种方案损液率,优选出最佳间歇开采工作制度。
熊立新于2014年,认为随着油田的不断开发,部分地区的孔隙结构逐渐变差,导致单井产能降低,造成资源浪费,因此间歇开采可以对于低渗透油田的开发起着决定性作用。结合大庆油田现场实际数据,通过现场改变不同的开井时间和关井时间建立间歇开采工作制度,提高了泵效,进而达到节能开发。
李松岑于2014年,通过对泵效与沉没度的研究,结合井筒动液面变化规律,得到计算最小沉没度的方法,并且通过相关经济参数对间歇开采时的动液面界限进行了约束,进而得到合理井筒动液面区间范围。最后进行了相关实例验证分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未经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58005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钢帘线捻股机变形装置
- 下一篇:一种用于降低钢帘线弧高的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