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遗传的剩余静校正模型道建立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575107.2 | 申请日: | 2017-07-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9254322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11 |
发明(设计)人: | 高瑞申;王传武;赵瑞培;黄青宇;黄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V1/36 | 分类号: | G01V1/36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高永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138 | 代理人: | 董亚军 |
地址: | 100007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遗传 剩余 校正 模型 建立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遗传的剩余静校正模型道建立方法,该方法包括:获取地震数据,并对地震数据进行动校正处理,生成动校叠加剖面,通过动校叠加剖面获取反射层位。选取动校叠加剖面上的满覆盖区域和波组关系最佳的位置,抽取多个共深度点道集,获得共深度点道集叠加道,选取时窗,按照模型层位校平后叠加建立初始模型道。对初始模型道与每一个共深度点道集叠加道做互相关,得到共深度点道集与初始模型道的相似系数,按照模型道更新公式对初始模型道进行更新,获得最终的模型道。模型道更新公式为:M(i+1)=(M(i)+S(i+1)×C(i+1))/(1+C(i+1))其中,C(i+1)为初始模型道与第i个共深度点道集的相似系数,M为模型道,S为共深度点道集,i为时窗内的样点数,i=0、1、2、3……n,n为自然数。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地震资料处理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于遗传的剩余静校正模型道建立方法。
背景技术
在地质勘探过程中,为了了解地层的结构,需要在地层一定深度处设置一系列检波器,然后在更深的地层中放炮(即模拟震源),通过检波器对放炮产生的振动数据进行采集,经过分析处理后得到地层的结构数据。但是检波器获得原始数据中还包括地下构造、岩石性质等信息,这些信息叠加在干扰背景上,且容易被一些外界因素扭曲,因而不利于地层结构的解释。所以,需要对这些原始数据进行加工、改造,即地震资料处理,以获得高质量的地震数据,为地层结构的解释提供直观、可靠的依据。
地震资料处理包括静校正、叠前噪音压制、振幅补偿等一系列过程,其中,剩余静校正是在静校正和动校正之后进行的校正处理。剩余静校正量是由于表层因素局部变化及观测误差引起的时差,它会使水平叠加剖面的质量降低,因此,需要通过剩余静校正过程将其消除,以提高地震数据的质量。进行剩余静校正时,首先需要建立模型道。现有技术提供的模型道建立方法为:获取地震数据,并进行动校正处理。对动校正处理后的地震数据进行叠加,生成动校叠加剖面,通过动校叠加剖面获取反射层位。选取动校叠加剖面上的满覆盖区域和波组关系最佳的位置,抽取多个共深度点道集,选取时窗,按照模型层位校平后叠加建立模型道。具体地,建立模型道的方法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直接在动校叠加剖面上选取一段时窗作为模型道,第二种是将位置相邻的动校数据在选定时窗内叠加得到模型道。
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技术问题:
由于模型道是由局限于小范围(即时窗)内的振动数据形成的,因而容易丢失波组特征,无法保证波组的延续性。而且,在动校叠加剖面上信噪比低的区域,由于振动能量不聚焦,不能形成有效反射道,造成剩余静校正效果不理想。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了一种延续性好、且适用于信噪比低的地震数据的基于遗传的剩余静校正模型道建立方法,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遗传的剩余静校正模型道建立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地震数据,并对所述地震数据进行动校正处理。
对所述动校正处理后的地震数据进行叠加,生成动校叠加剖面,通过所述动校叠加剖面获取反射层位。
选取所述动校叠加剖面上的满覆盖区域和波组关系最佳的位置,抽取多个共深度点道集,获得共深度点道集叠加道,选取时窗,按照模型层位校平后叠加建立初始模型道。
对所述初始模型道与每一个所述共深度点道集叠加道做互相关,得到所述共深度点道集与所述初始模型道的相似系数,按照模型道更新公式对所述初始模型道进行更新,获得最终的模型道。
所述模型道更新公式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57510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