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退火炉用耐高温变形的电加热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710575052.5 | 申请日: | 2017-07-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7177730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19 |
发明(设计)人: | 唐红;翁建兵;谢力争;谢云岩 | 申请(专利权)人: | 金杯电工电磁线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1D9/00 | 分类号: | C21D9/00;C21D1/26 |
代理公司: | 湘潭市汇智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43108 | 代理人: | 颜昌伟 |
地址: | 411101 湖***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退火炉 耐高温 变形 加热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退火设备,特别涉及一种退火炉用耐高温变形的电加热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有一种加热炉,需要电加热管或电加热带放置在密闭的容器内,该种密闭的容器工作时需在无氧、有一定的压力的条件下进行加热,其温度可达800℃;此电加热管或电加热带因发热和热胀冷缩,使三相电源导电带与其电阻加热装置或管的连接处被挤压、拉伸变形,保护的绝缘材料脱落,造成三相电源短路、停电,从而使该加热炉工作异常,出现加热罐内的铜导体经常被氧化、机电性能不合格等质量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质量可靠的退火炉用耐高温变形的电加热系统。
本发明解决上述问题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退火炉用耐高温变形的电加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加热罐体、套板和电阻加热装置,所述加热罐体顶部用罐盖密封,所述加热罐体上部内壁上设有环形台阶,套板放置在台阶上并与加热罐体底部形成一个空腔,空腔下部设有一块隔板,隔板将空腔分为上部空间和下部空间,隔板中间设有用于连通上部空间和下部空间的透气孔,加热罐体上部侧壁上开有与上部空间连通的进风口,加热罐体下部侧壁上开有与下部空间连通的出风口,上部空间内设有若干电阻加热装置,电阻加热装置上端穿设于套板上,电阻加热装置下端与隔板之间预留一定距离,所有电阻加热装置均和与三相电源连接的铜带固定连接。
上述退火炉用耐高温变形的电加热系统,所述电阻加热装置包括第一金属杆、第一绝缘块、第二金属杆、第二绝缘块、金属块、螺型电阻带,所述金属块放置在套板上表面,金属块上表面设有第一绝缘块,金属块下表面设有第二绝缘块,金属块下方设有螺型电阻带,第一金属杆固定于第二绝缘块内侧,第一金属杆上部穿出第一绝缘块,第一金属杆底部与螺型电阻带上端焊接,第二金属杆固定在第二绝缘块内侧,第二金属杆上部穿出第一绝缘块,第二金属杆下部从螺型电阻带内部穿过并与螺型电阻带下端焊接,第二金属杆底部与螺型电阻带下端焊接处用底部绝缘块套住。
上述退火炉用耐高温变形的电加热系统,所述第一金属杆和第二金属杆顶部分别作为正极导电杆和负极导电杆并与铜带固定连接。
上述退火炉用耐高温变形的电加热系统,所述螺型电阻带螺旋槽的间隙中设有螺型绝缘体。
上述退火炉用耐高温变形的电加热系统,所述罐盖与加热罐体顶部连接处设有硅胶垫,所述加热罐体外壁上部靠近硅胶垫处周向设有环形凹槽,环形凹槽内设有环形水套,环形水套用于保障硅胶垫处的温度小于200℃。
上述退火炉用耐高温变形的电加热系统,所述加热罐体侧壁内填充炉衬,炉衬采用陶瓷纤维的隔热材料,加热罐体中部、下部外表的温度不大于40℃。
上述退火炉用耐高温变形的电加热系统,所述加热罐体底部中间设有轴孔,轴孔内设有电机轴,电机轴下端设有电机,电机轴上端设有风叶片,风叶片正对透气孔。
上述退火炉用耐高温变形的电加热系统,所述轴孔与电机轴之间设有水套。
上述退火炉用耐高温变形的电加热系统,所述螺型绝缘体与螺型电阻带的螺旋形状一致,螺型电阻带因热胀冷缩时移动的距离为20-30mm。
上述退火炉用耐高温变形的电加热系统,所述加热罐体密封工作时无氧,在压力0.3MPa下进行加热,其温度达到800℃。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发明的电阻加热装置和铜带均置于密封的加热罐体内,加热罐体密封工作时无氧,在压力压力0.3MPa下进行加热,其温度可达800℃,能够满足退火炉的使用要求。
2、本发明的电阻加热装置均竖向设置在上部空间内,电阻加热装置与隔板之间留有足够的空间,完全解决了金属导体在热胀冷缩时,热变形影响绝缘保障材料并使其损坏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电阻加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金杯电工电磁线有限公司,未经金杯电工电磁线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57505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