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复合式臭氧气浮一体化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10573796.3 | 申请日: | 2017-07-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188339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07 |
发明(设计)人: | 金鹏康;金鑫;王锐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9/04 | 分类号: | C02F9/04;C02F101/30 |
代理公司: | 西安智大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61215 | 代理人: | 段俊涛 |
地址: | 710055***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复合 臭氧 一体化 装置 | ||
一种复合式臭氧气浮一体化装置,包括同轴的筒体、中间筒和中心筒,筒体与中心筒共底,筒体与中间筒共顶,中间筒设置在筒体与中心筒之间的支撑槽钢上,中心筒顶部位于中间筒中,且中心筒顶部敞口,筒体的上部设置有排水管,顶部设置有内筒排气管和排渣管,中间筒的上部设置有外筒排气管,中心筒的下部与进水管、溶气进水管以及连接内筒放空排泥管连接,在筒体与中间筒之间的下部位置设置有带曝气内丝头的环形曝气管,环形曝气管与进气管连接,筒体的下部与连接外筒放空排泥管连接,本发明利三层结构,实现分区臭氧化、气浮分离和自动排渣等功能,具有安装快捷、操作简单和处理效率高等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污/废水技术领域,涉及污/废水深度处理,特别涉及一种复合式臭氧气浮一体化装置。
背景技术
臭氧是一种活泼小分子,具有很强氧化性,其氧化还原电位为2.07V,仅次于氟。臭氧广泛应用于微污染水源水的给水处理和污水处理。气浮具有高效分离水中悬浮物的特点,操作简单,运行费用低。两者结合,协同利用臭氧氧化特性和气浮分离特性,创造出了臭氧气浮技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由于设备具有进水、进药剂、进臭氧空气、排水、排气和排渣等多种管道,有臭氧化、混凝和气浮等多种功能,传统设备的外形限制了操作的便利性。另外,在罐体内混凝和气浮反应后,生成絮凝污泥大部分会被溶气携带到顶部排渣口排出。在运行的间歇期和水流扰动时,总有部分浮渣会沉积到罐体底部。沉积在罐底的积泥会随水流携带到出水口,降低出水有机物和悬浮物去除效率,影响了臭氧气浮装置的正常运行。受限于现有溶气技术,臭氧发生器产生的臭氧存在较大程度的浪费。同时,竖流式臭氧气浮装置为了保证其气浮效果使得其高度过高,对加工、安装及调试造成了很多不便。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复合式臭氧气浮一体化装置,利用中心筒、中间筒和容器壁三层的特殊结构,实现分区臭氧化、气浮分离和自动排渣等功能,具有安装快捷、操作简单和处理效率高等优点。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复合式臭氧气浮一体化装置,包括同轴的筒体6、中间筒7和中心筒8,筒体6与中心筒8共底,筒体6与中间筒7共顶,中间筒7设置在筒体6与中心筒8之间的支撑槽钢4上,中心筒8顶部位于中间筒7中,且中心筒8顶部敞口,筒体6的上部设置有排水管14,顶部设置有内筒排气管12和排渣管9,中间筒7的上部设置有外筒排气管13,中心筒8的下部与进水管15、溶气进水管1以及连接内筒放空排泥管16连接,在筒体6与中间筒7之间的下部位置设置有带曝气内丝头18的环形曝气管5,环形曝气管5与进气管25连接,筒体6的下部与连接外筒放空排泥管2连接,在中心筒8中形成接触区A,在中间筒7的上部形成气浮分离区B,在中间筒7的顶部形成排渣区C,在筒体6与中心筒8之间的下部区域形成污泥沉淀区D,在筒体6与中间筒7之间的下部区域形成臭氧氧化区E。
所述筒体6的底部有底板26,顶部有顶盖11,其中,底板26设置在设备基座27上,顶盖11为锥形顶,内筒排气管12连接在顶盖11上,所述筒体6的底部为锥形排泥斗3,锥形排泥斗3锥形出口中心线上倾角为30°~45°。
所述中间筒7的上部通过浮渣导流椎体10与顶部连接,浮渣导流椎体10为锥形外扩口结构,锥形出口中心线上倾角为80°~85°,外筒排气管13连接在浮渣导流椎体10上。
所述中心筒8的顶部设置有中心筒导流斜板22,所述导流斜板22为锥形外扩口,锥形出口中心线上倾角为40°~50°。
所述筒体6上部环绕中间筒7设置有锯齿形的溢流堰19,排水管14设置在溢流堰19的底部。
所述进水管15和进水泵、混凝剂加药泵出水管相连,进水管15以切向形式向中心筒8输送原水,所述溶气进水管1的端部设置溶臭氧空气释放器2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未经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57379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