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腐蚀试验箱有效
申请号: | 201710571981.9 | 申请日: | 2017-07-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7561145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02 |
发明(设计)人: | 白锋;郝文魁;古彤;刘元庆;曹方圆;谭波;刘震军;杨丙坤;严洲宇;曾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国家电网公司;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国网江苏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1N27/416 | 分类号: | G01N27/416 |
代理公司: | 北京工信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66 | 代理人: | 郭一斐 |
地址: | 100192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腐蚀 试验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腐蚀试验箱,该试验箱包括:箱体、可盖合连接于箱体的箱盖和置于箱体外的挤压机构;其中,箱体的侧壁开设有试验孔,挤压机构连接于箱体的侧壁且置于试验孔处,挤压机构用于挤压试样,以使试样的测试面朝向试验孔;挤压机构设置有穿设孔,穿设孔用于使试样的与测试面相对一面的导线穿设。本发明中,能够确保试样的测试面与箱体内的溶液相接触,对试样的非测试面进行很好的封装,并对试验孔进行密封,有效地防止了箱体的漏液,进而提高了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并且,能够有效地阻止试样的倾斜,操作简单,缩短了封装时间;此外,该封装过程人工参与较少,减少了操作过程中的不稳定性,提高了封装的稳定性,适于批量试验。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腐蚀试验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腐蚀试验箱。
背景技术
在进行金属试样的浸泡和电化学腐蚀试验时,由于金属试样传递的信号为电信号,所以要求金属试样在溶液中只有测试面导电,其余非测试面均不能导电。并且,为了控制金属试样的测试面与溶液的接触面积,减少测试误差,需要对金属试样进行封装。
现有的封装方法是在金属试样的非测试面通过锡焊连接导线,再利用石蜡或环氧树脂等进行涂刷金属试样的非测试面或在PCV管中灌装密封,以使仅测试面进行暴露。但是,在封装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如金属试样因浮力的影响导致金属试样的倾斜,封装处出现缝隙导致漏液以及产生气孔等问题。并且,现有的封装方法中,环氧树脂等封装涂料的固化时间较长,约1天左右;而PVC管密封时,PVC管和金属试样的打磨工作耗时较长,使得封装工作繁琐,耗时较长。此外,封装的过程是由工作人员手动操作,增加了操作过程中的不稳定性,不适用于大批量试验。
发明内容
鉴于此,本发明提出了一种腐蚀试验箱,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封装方法密封效果差、操作复杂以及延长封装时间的问题。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腐蚀试验箱,该试验箱包括:箱体、可盖合连接于箱体的箱盖和置于箱体外的挤压机构;其中,箱体的侧壁开设有试验孔,挤压机构连接于箱体的侧壁且置于试验孔处,挤压机构用于挤压试样,以使试样的测试面朝向试验孔;挤压机构设置有穿设孔,穿设孔用于使试样的与测试面相对一面的导线穿设。
进一步地,上述腐蚀试验箱中,挤压机构包括:螺纹管、与螺纹管螺纹连接的螺帽和弹性的连接件;其中,螺纹管连接于箱体的侧壁且置于试验孔处,连接件置于螺纹管内且与螺纹管的内壁相接触,螺帽用于挤压连接件;试验孔的尺寸大于等于试样的尺寸;连接件沿轴向开设有通孔,试样置于通孔内,并且,通孔的形状与试样的形状相匹配,连接件用于挤压试样,并对试验孔进行密封;螺帽开设有穿设孔,导线穿设于穿设孔且置于螺帽的外部。
进一步地,上述腐蚀试验箱中,连接件包括:弹性的第一连接体和第二连接体;其中,第一连接体的第一端与试验孔相对应,第一连接体的第二端与第二连接体相连接,第二连接体与螺纹管的内壁相接触,并且,第一连接体的径向距离小于第二连接体的径向距离,以及,第一连接体的外壁向螺纹管的内壁倾斜设置;第一连接体和第二连接体均沿轴向开设有贯穿孔,第一连接体的贯穿孔与第二连接体的贯穿孔对应设置形成通孔;螺纹管顶端内壁的形状与第一连接体的形状相匹配;试验孔的尺寸大于试样的尺寸。
进一步地,上述腐蚀试验箱中,试验孔的尺寸大于试样的尺寸的10%。
进一步地,上述腐蚀试验箱中,挤压机构还包括:压块;其中,压块置于螺纹管内且与螺纹管的内壁相接触,螺帽用于通过压块挤压连接件;压块沿轴向开设有贯穿压块的导线孔,导线依次穿设于导线孔和穿设孔且置于螺帽的外部。
进一步地,上述腐蚀试验箱中,连接件为橡胶连接件。
进一步地,上述腐蚀试验箱中,螺纹管与螺帽为三角形螺纹连接。
进一步地,上述腐蚀试验箱中,螺纹管和螺帽均为PVC材料制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国家电网公司;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国网江苏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国家电网公司;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国网江苏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57198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