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防治植物炭疽病的植物源农药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710568253.2 | 申请日: | 2017-07-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7183070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28 |
发明(设计)人: | 冷鹏;翟金城;穆清泉;周绪红;相廷峰;李先干 | 申请(专利权)人: | 临沂市农业科学院 |
主分类号: | A01N65/08 | 分类号: | A01N65/08;A01N31/16;A01N43/16;A01P3/00 |
代理公司: | 济南泉城专利商标事务所 37218 | 代理人: | 徐明双 |
地址: | 276000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防治 植物 炭疽病 农药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防治植物炭疽病的植物源农药,是由丁子香酚、大蒜多糖和黄栌提取物组成的组合物,配入助剂制成的微乳剂或水乳剂;所述组合物中各组分的质量百分比为:丁子香酚20‑40%、大蒜多糖30‑40%、黄栌提取物20‑50%;本发明防治植物炭疽病的植物源农药以,以丁子香酚为主要活性成分,以大蒜多糖和黄栌提取物为增效成分;适用于大田、温棚土壤等不同场合的喷雾,对植物炭疽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且病原菌对其不易产生抗药性,具有较高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治植物炭疽病的植物源农药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炭疽病是瓜、果、蔬菜、茶叶上的主要病害,危害范围广,在防治上难度较大。目前防治炭疽病的药剂主要是化学杀菌剂,然而长期大量的化学用药导致产生了抗药性、环境污染、危害人类健康等问题的出现;另外,农产品出口屡遭“绿色壁垒”的冲击,致使国家不得不限制许多化学农药的使用。从天然资源宝库中寻找杀菌活性物质,正在成为新型杀菌剂创制的重要途径和研究热点。特别是通过多种成份的科学复配之后,植物源杀菌活性物质的效果可显著提高。
丁子香酚,又称丁香油酚,化学名称为2-甲氧基-4-烯丙基苯酚。丁子香酚属于酚类化合物,易被氧化成醌式而失去原有的生物活性。该化合物得抑菌、抗病毒生物活性前人已有多项专利报道。如中国专利(专利号:ZL200710021725.9)名称为丁子香酚微乳剂,公开了丁子香酚为有效成分的杀菌微乳剂的制备方法及应用;中国专利(专利号:ZL200910033648.8)名称为“丁子香酚在制备防治作物病毒病农药中的应用”公开了一种以丁子香酚为有效成分的抗病毒剂及其在防治植物病毒病害中的应用。中国专利(专利号:ZL201010534352.7)名称为“一种含丁子香酚的杀菌组合物”公开了丁子香酚和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的组合物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能够有效持久的杀灭病原真菌。
尽管含丁子香酚的农用杀菌活性被广泛的关注,尤其是长期单独使用丁子香酚单剂,容易使病害产生抗性,导致用药量增大,防效降低,持效期缩短等问题,不利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而不同作用机理的有效成分进行复配,是延缓病害产生抗药性的常用方法。通过复配,可以明显提高防效,大大降低农药的用药量,还可扩大杀菌谱,提高杀菌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增效作用明显的防治植物炭疽病的植物源农药。
本发明还公开了该防治植物炭疽病的植物源农药的应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防治植物炭疽病的植物源农药,是由丁子香酚、大蒜多糖和黄栌提取物组成的组合物,配入助剂制成的微乳剂或水乳剂;
所述组合物中各组分的质量百分比为:丁子香酚20-40%、大蒜多糖30-40%、黄栌提取物20-50%;
所述微乳剂是由以下质量百分比的组分制得的:组合物30-40%、有机溶剂10-20%、表面活性剂10-20%、增效剂5-15%,余量为去离子水;
所述水乳剂是由以下质量百分比的组分制得的:组合物30-50%、有机溶剂5-15%、表面活性剂5-10%、增效剂5-7%、增稠剂1-2%,余量为去离子水。
本发明的微乳剂是由以下方法制得的:将组合物用有机溶剂溶解后,加入表面活性剂,混合均匀;在800-1000转/分钟的搅拌速度下缓慢加入增效剂和去离子水,并搅拌直至透明,即得。
本发明的水乳剂是由以下方法制得的:将组合物用有机溶剂溶解后,加入表面活性剂,混合均匀;再加入增效剂、增稠剂和去离子水,在高速剪切乳化机以9000-10000转/分钟的转速下搅拌乳化分散,即得。
所述的,黄栌提取物是用丙酮通过浸提法从黄栌中提取得到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临沂市农业科学院,未经临沂市农业科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56825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