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聚乙烯吡咯烷酮修饰纳米银线粉体的宏量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561411.1 | 申请日: | 2017-07-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377991A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24 |
发明(设计)人: | 马建中;卫林峰;张文博;祝茜 | 申请(专利权)人: | 陕西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B22F9/24 | 分类号: | B22F9/24;B22F1/00;B82Y40/00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61200 | 代理人: | 安彦彦 |
地址: | 710021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聚乙烯 吡咯烷酮 修饰 纳米 银线粉体 宏量 制备 方法 | ||
一种聚乙烯吡咯烷酮修饰纳米银线粉体的宏量制备方法,将硝酸银的乙二醇溶液、含氯盐和聚乙烯吡咯烷酮的乙二醇溶液混合均匀,得到混合液;其中,硝酸银、氯盐、PVP的摩尔比为1:(0.0001~0.0006):(1.5~2);将混合液在160~200℃下水热反应8~12小时,冷却,真空抽滤至干,洗涤、干燥得到聚乙烯吡咯烷酮修饰纳米银线粉体。本发明工艺简单,重复性好,无需喷雾干燥等特殊设备,可宏量制备纳米银线粉体,产物线径可控,在150W超声作用下即可在乙醇、水等溶剂中实现良好分散,弥补了目前纳米银线产品不易保存以及纳米银线粉体制备过程复杂等缺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纳米材料生产工艺技术领域,涉及一种聚乙烯吡咯烷酮修饰纳米银线粉体的宏量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纳米银线是一种重要的一维纳米材料,具有稳定的物理化学性质,在光电、催化、抗菌等领域有十分优异的性能。例如,在透明导电薄膜领域,由于ITO的成本较高,纳米银线因同时具有高导电率和高透光性,而成为替代ITO制备透明导电薄膜的有效替代品。
目前纳米银线的制备方法主要是在夏幼男等提出的多元醇法基础上,该法工艺稳定且研究较为深入,主要是以多元醇为还原剂,在PVP诱导下合成纳米银线。然而,该法需要严格控制工艺参数,例如物料滴加速度和次序等;其制备过程复杂,需要蠕动泵等特殊设备;且制备产物不纯,其中含有大量的纳米银颗粒,纳米银线浓度较低,提纯纳米银线时需多次低速离心分离银线和银颗粒;制备的产物通常为纳米银线的分散液,不易保存,难以定量使用;分散液干燥后,所得粉体的分散性较差。
中国专利201210190066.2公开了一种通过多元醇法制备纳米银线的方法,该法首先用反渗透膜过滤除去盐和表面活性剂,经过多次离心浓缩后,用喷雾干燥法制得纳米银线粉体。该法制备工艺较为复杂,且后处理过程中需多次用到离心,喷雾干燥等手段,产品产量较低。中国专利201610596689.8公开了一种基于混合溶剂的纳米银线制备方法,该法将不同溶剂混合,高温下制备出纳米银线原液,经过稀释,离心浓缩后,用高温鼓风干燥或喷雾干燥可制得纳米银线粉体。但是该法所用的混合溶剂在高温条件下的安全性较差,且需要进行离心、喷雾干燥等特殊处理才能制得纳米银线粉体,工艺复杂。
目前多数方法在获得纳米银线粉体的过程中需用到喷雾干燥等特殊设备,生产工艺复杂,成本高,且粉体的分散性较差。因此,目前市场上纳米银线产品的价格远远超过银的价格。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聚乙烯吡咯烷酮修饰纳米银线粉体的宏量制备方法,通过溶剂热法制备出纳米银线沉淀,经抽滤,依次用丙酮、乙醇洗去乙二醇和PVP后,即可干燥保存,再次使用时利用超声分散在乙醇和水中。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聚乙烯吡咯烷酮修饰纳米银线粉体的宏量制备方法,步骤如下:
(1)避光下,将硝酸银的乙二醇溶液、含氯盐和聚乙烯吡咯烷酮的乙二醇溶液混合均匀,得到混合液;其中,硝酸银、氯盐、PVP的摩尔比为1:(0.0001~0.0006):(1.5~2);
(2)将混合液在160~200℃下水热反应8~12小时,冷却,真空抽滤至干,洗涤、干燥得到聚乙烯吡咯烷酮修饰纳米银线粉体。
本发明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混合均匀是避光、搅拌下,将硝酸银的乙二醇溶液以及氯盐和含聚乙烯吡咯烷酮的乙二醇溶液同时加入到容器中实现的。
本发明进一步的改进在于,冷却采用自然冷却至室温。
本发明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洗涤依次采用丙酮和乙醇洗去沉淀表面的乙二醇和PVP。
本发明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氯盐为氯化钠、氯化钾、氯化铁或氯化铜。
本发明进一步的改进在于,干燥具体为在真空烘箱中于60℃下干燥1小时或者于鼓风烘箱中干燥中60℃下干燥2小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陕西科技大学,未经陕西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56141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