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检测混凝土兼具良好流动性和站立性的装置和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560202.5 | 申请日: | 2017-07-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328691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06 |
发明(设计)人: | 张云升;张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11/04 | 分类号: | G01N11/04;G01N11/00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钱丽 |
地址: | 210096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检测 混凝土 兼具 良好 流动性 站立 装置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检测混凝土兼具良好流动性和站立性的装置和方法,检测混凝土兼具良好流动性和站立性的装置包括入料口夹板、抹平板、侧夹板、截流板和可移动挡板,实验时将该检测装置置于水平地面或桌面上,将搅拌完成的混凝土倾倒入入料口,具有良好流动性混凝土经流入由抹平板、侧夹板、截流板和可移动挡板围成的站立空间,同时水平方向缓慢匀速拖动该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可以很方便的检测混凝土是否具备良好的流动性,同时还可以很直观的检测混凝土的站立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检测混凝土兼具良好流动性和站立性的装置和方法,主要用于检测良好流动性混凝土的站立性能。
背景技术
随着3D打印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范围的不断拓展,在建筑领域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在美国,2012年南加州大学教授比洛克·霍什内维斯率先研究利用混凝土为原料“打印”建筑,通过逐层累积建造出内墙和外墙、门窗的空间、各种水电空调管网,从而制造出建筑物。近期我国建筑行业也意识到3D打印的重要性及其潜在的广阔应用前景,也开始试验并打印出几栋小型简单建筑。然而,对于3D打印混凝土其不仅要求打印前具有好的流动性能,最主要的是打印完成后具有“站立”性能,即触变性,其站立性能的微观特征为胶凝材料随着水化进程的进行而形成的絮凝结构,由絮凝结构相互搭接形成最终的网状结构,从而支撑起粗集料,使混凝土站立起来而不塌落。针对3D打印要求混凝土材料具有迅速的成型性能,混凝土材料从打印流出后,马上要能“站立”,不能再继续流动,即具有优良的触变性能(较高的塑性粘度、较低的极限剪切应力,一经搅动混凝土迅速流变,一旦流出后混凝土快速站立),调配适于3D打印混凝土打印前良好流动性和打印后可迅速“站立”,且层间粘结良好和早强功能的混凝土“油墨”材料对于3D打印建筑至关重要。若是直接通过3D打印机器调配将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且操作不易进行。在实验室中,混凝土的流动性检测可通过混凝土的坍落度筒测试,通过测试混凝土坍落高度及其扩展度即可知混凝土流动性的优良,进而确定具有良好流动性混凝土的配方并将其应用于实际工程中。因此,迫切需要简单可行且直观的实验装置及实验方法去检测兼具良好流动性和站立性的混凝土。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解决实验室中如何同时检测混凝土兼具良好的流动性和站立性,为实验室研究3D打印混凝土同时具备良好的流动性和站立性提供了解决方法。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法:
一种检测混凝土兼具良好流动性和站立性的装置,包括2块入料口夹板、抹平板、2块侧夹板、截流板和可移动挡板,2块侧夹板相互平行侧立设置,入料口夹板与侧夹板垂直,斜向固定于2块侧夹板之间,2块入料口夹板构成大开口朝上的V字型入料口,且偏向侧夹板的一端,该端设为入料端,与入料端相对的另一端为出料端,靠近入料端的入料口夹板的下沿连接截流板,抹平板呈水平方向固定于2块侧夹板之间,抹平板朝向入料端的端部与靠近出料端的入料口夹板的下沿连接,出料端处可活动连接可移动挡板,2块侧夹板、抹平板、截流板和可移动挡板围成的一个立方体的站立空间。
截流板的下沿与侧夹板的下沿齐平。
入料口夹板的宽度、抹平板的宽度及截流板的宽度与2块侧夹板之间的间距相适配。
可移动挡板朝外一侧设有拉手。
可移动挡板的尺寸与站立空间的截面尺寸相适配。
入料口夹板、抹平板、2块侧夹板、截流板和可移动挡板均为透明材质的。检测混凝土兼具良好流动性和站立性的装置的检测方法,首先将良好流动性混凝土搅拌完成,且将检测混凝土兼具良好流动性和站立性的装置置于水平地面或水平桌面上,将搅拌完成的混凝土倾倒于V字型入料口,同时沿水平方向朝混凝土流向相反的方向缓慢拖动该实验装置,待混凝土完全脱离站立空间出料口后,观察混凝土的站立性能。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南大学,未经东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56020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