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桩低应变检测的荷载脉宽选择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558313.2 | 申请日: | 2017-07-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7190789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13 |
发明(设计)人: | 荣垂强;黄茜;黄涛;江翠兰 | 申请(专利权)人: | 荣垂强 |
主分类号: | E02D33/00 | 分类号: | E02D3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超凡志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71 | 代理人: | 龙礼妹 |
地址: | 51500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敲击 荷载 测点 脉宽 采集装置 干扰信号 三维 第二信号 脉宽选择 信号确定 低应变 实心桩 基桩 预设 桩顶 建筑物 表面设置 表面中心 检测 | ||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基桩低应变检测的荷载脉宽选择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A、荷载脉宽的确定:在建筑物实心桩桩顶表面设置第一敲击点,并在所述第一敲击点为中心的预设范围内安装第一信号采集装置,当接收到在所述第一敲击点的敲击动作时,获取来自所述第一信号采集装置的第一测点信号,并通过所述第一测点信号确定荷载脉宽;步骤B、三维干扰信号脉宽的确定:在建筑物实心桩桩顶表面中心设置第二敲击点,在三维干扰信号强度超过预设强度值的测点安装第二信号采集装置,当接收到在第二敲击点的敲击动作时,获取来自第二信号采集装置的第二测点信号,并基于所述第二测点信号确定三维干扰信号脉宽;步骤C、选择荷载脉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物检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桩低应变检测的荷载脉宽选择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常见的建筑物实心圆桩的低应检测变方法,采用桩锤在桩顶表面中心施加低能量的瞬态敲击,敲击产生的冲击波沿桩体向下传播,遇到阻抗变化的界面或桩底时产生反射,反射波被安装在桩顶表面半径上某一位置(三维干扰强度较小位置或三维干扰最小点,相关规范规定在半径的2/3附近处)的单个探头接收,根据反射波的信号特性判定桩身质量。
关于荷载脉宽的选择,目前主要是在三维干扰最小点采样法的基础上,提出大桩采用荷载脉宽较大的大锤,小桩采用荷载脉宽相对较小的小锤。
但是,上述荷载脉宽选择方法中存在以下问题:
1、桩锤荷载脉宽的测试方法需要改进:
现阶段我们在确定桩锤的荷载脉宽时,往往在远离敲击点一定距离的位置处采样(如规范规定的半径的2/3处),并将信号前端近似的钟型脉冲作为入射信号。但是,这一位置的入射信号实际上已经受到了基桩径向振动模态的影响,该钟型脉冲的宽度并不是真实的荷载脉宽。
2、三维干扰信号强度和缺陷分辨率之间存在矛盾:
采用荷载脉宽较大的宽频锤进行敲击,可以降低三维干扰信号的强度,但是,荷载脉宽越大,对基桩缺陷的分辨率就越低,为提高缺陷的分辨率,我们需要采用脉宽较窄的锤。
3、荷载脉宽过窄导致三维干扰信号的信号特征改变:
当荷载脉宽过窄,信号中的三维干扰信号,其形态将发生显著变化,在信号的前段,可能出现幅值更大,频率更高的三维干扰信号,即,三维干扰信号不再是频率和形态稳定的振荡信号,而且,此时,桩顶表面不再存在稳定的三维干扰最小点,即,这一幅值更大,频率更高的三维干扰信号,无法通过测点的选择来避免或消除。此时,现有低应变检测方法的基础,三维干扰最小点采样法失效。
故而,需要提供一种可同时兼顾缺陷分辨率和三维干扰信号消除的荷载脉宽选择方法。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基桩低应变检测的荷载脉宽选择方法,它可以同时兼顾缺陷分辨率和三维干扰信号的避免和消除,实现如何为不同的基桩选择相应的荷载脉宽合适的桩锤,从而提高测试信号质量,帮助更准确地判断出建筑物实心桩桩体的完整性,该方法同时可以帮助指导桩锤的制作。
具体的,本发明提出了以下具体的实施例:
本发明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基桩低应变检测的荷载脉宽选择方法,该方法应用于建筑物实心桩桩体,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A、荷载脉宽的确定:在建筑物实心桩桩顶表面设置第一敲击点,并在所述第一敲击点为中心的预设范围内安装第一信号采集装置,当接收到在所述第一敲击点的敲击动作时,获取来自所述第一信号采集装置的第一测点信号,并通过所述第一测点信号确定荷载脉宽;
步骤B、三维干扰信号脉宽的确定:在建筑物实心桩桩顶表面中心设置第二敲击点,在三维干扰信号强度超过预设强度值的测点安装第二信号采集装置,当接收到在第二敲击点的敲击动作时,获取来自第二信号采集装置的第二测点信号,并基于所述第二测点信号确定三维干扰信号脉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荣垂强,未经荣垂强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55831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