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线性振动马达有效
申请号: | 201710557133.2 | 申请日: | 2017-07-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7147266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20 |
发明(设计)人: | 朱跃光;王超;王海童 | 申请(专利权)人: |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K33/00 | 分类号: | H02K3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正理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257 | 代理人: | 王喆 |
地址: | 261031 山东省潍***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线性 振动 马达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线性振动马达,包括具有容纳腔的壳体及弹性支撑件组件和振子组件;壳体包括第一壳体及第二壳体;弹性支撑件组件至少包括设置在振子组件沿振动方向两侧的两支弹性支撑件;弹性支撑件包括与壳体结合的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以及弹力臂;弹性支撑件第一连接部进一步包括由第一连接部顶部边缘向外延伸的导向凸起;第一壳体包括与第一连接部另一侧边缘对应的供第一连接部另一侧边缘插入的固定槽缝,以及与导向凸起对应的装配槽缝。本发明所提供的线性振动马达,通过马达中弹性支撑件组件与壳体的结构改进,使得弹性支撑件组件在装入壳体的过程中,更容易被引导定位,提升了产品装入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子产品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线性振动马达。
背景技术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振动马达日渐成为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中常用的系统反馈功能器件。微型振动马达通常包括具有容纳腔的壳体及收容在所述容纳腔中的振动组件、弹性支撑件组件及定子组件;其中振动组件主要由质量块及永磁体组成,弹性支撑件组件通常可以采用弹簧、弹片等结构,定子组件由FPCB、阻尼、限位块以及线圈组成。
在振动马达系列产品中,方形或者长方形线性振动马达的弹性支撑件通常固定在质量块和壳体侧壁之间,由于弹性支撑件与质量块和壳体之间的装配精度要求较高,在不能完全保证其对称的情况下,极易出现偏振现象,导致质量块与壳体发生碰撞,产品稳定性差。目前,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现有技术提供了一种将弹性支撑件与壳体设置为一体的振动马达结构,虽然其具有一定的降低成本、提升产品装配效率等的优点,但在壳体装配过程中,其依然存在弹性支撑件与壳体不能在完全对位的情况下进行定位装配,且为工人的操作带来难度。
因此,需要提供一种新的马达结构,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所存在的问题。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线性振动马达,通过对马达中弹性支撑件组件与壳体的结构改进,解决了目前弹性支撑件组件与壳体精准装配困难的问题,且通过上述改进使得产品不以降低产品性能和可靠性为前提下,进一步省却了工装定位,优化了生产过程,提升了生产效率,节省了人工制费,降低了生产成本。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一种线性振动马达,所述马达包括具有容纳腔的壳体及收容在所述容纳腔中的弹性支撑件组件和振子组件;
所述壳体包括具有侧开口的第一壳体及封合所述第一壳体开口的第二壳体;
所述弹性支撑件组件至少包括设置在所述振子组件沿振动方向两侧的两支弹性支撑件;所述弹性支撑件包括与壳体结合的第一连接部、与振子组件结合的第二连接部,以及将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连接成整体结构的弹力臂;
所述弹性支撑件通过其第一连接部一侧边缘与第二壳体构成一体结构;
所述弹性支撑件第一连接部进一步包括由第一连接部顶部边缘向外延伸的导向凸起;
所述第一壳体包括与第一连接部另一侧边缘对应的供第一连接部另一侧边缘插入的固定槽缝,以及与导向凸起对应的装配槽缝;所述导向凸起可沿第二壳体装配方向滑入装配槽缝,并沿装配槽缝滑动至限制所述弹性支撑件与壳体的相对位置。
此外,优选地方案是,所述装配槽缝通过在第一壳体侧壁的角部开设缺口形成,或通过在第一壳体侧壁的壁体上开设贯通该侧壁内外侧表面的缺口形成。
此外,优选地方案是,所述导向凸起位于第一连接部顶部边缘背离所述第二壳体的一侧。
此外,优选地方案是,所述导向凸起外侧边缘至少包括圆弧状过渡部。
此外,优选地方案是,所述固定槽缝与装配槽缝对应且贯通配置。
此外,优选地方案是,所述导向凸起位于第一连接部顶部边缘靠近所述第二壳体的一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歌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歌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55713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服务器散热风扇
- 下一篇:开关电源电感的电流过零检测方法、电路及控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