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颗粒肥料的免烘干加工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710551374.6 | 申请日: | 2017-07-07 |
| 公开(公告)号: | CN107162800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15 |
| 发明(设计)人: | 常大勇;常晓菲;高筱莎 | 申请(专利权)人: | 烟台固特丽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5G3/00 | 分类号: | C05G3/0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6467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颗粒肥料 烘干 加工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为肥料的加工成型造粒工艺,属肥料领域。
背景技术
通常颗粒肥料的成型方法一是采用高温熔融形成液态固化成型,如尿素、硫磺喷浆或高塔造粒;另外就是采用添加胶粘剂来粘结颗粒形成一定强度。方法一采用高温熔融存在造价高、不节能、不环保等问题。在复合肥中常用,在有机肥中不适用。方法二外加胶粘剂,造价高,有些胶粘剂还降解慢,残留在土壤当中,该种方法在复合肥包膜中常用,有机肥中也在使用,但是通常要采用热风炉烘干,耗能同时增加PM2.5,随着环保要求越来越严,目前只能采用燃油或燃气锅炉,造价升高,在市区周边厂家多数停产。
发明专利201210033697.3、200610037389.2、201110235752.2公开了高塔熔融造粒的几种复混肥料的生产方法,它包括以下步骤:(1)在塔顶进行复混肥料的常规原料混合搅拌,得到混合熔融料浆;(2)混合熔融料浆通过高塔内的造粒喷头喷洒,在塔内完成造粒。发明专利201210256227.3、201410331438.8公开了喷浆造粒的常见方法,也是要采用高温的工艺。实用新型专利201220607041.3公开了一种生物有机肥造粒机的抛圆烘干装置,采用高聚能红外线灯分别对肥料抛圆和烘干,不仅节能,烘干快,温度容易控制,造粒形状好。发明专利200610154669.1公开了一种有机无机复混肥团聚-包裹无烘干造粒方法,主要是添加400号水泥和半水石膏。发明专利21110271217.2提出了一种包膜肥料,采用自固化工艺,主要采用的是含钙粉料包括氧化钙和硫酸钙等,试验发现这种材料强度偏低,实际使用时颗粒密封性有待提高。发明专利200410023736.7公开了一种工艺,利用具有二次造粒功能的造粒机造粒后筛分;一次造粒时将一般复合肥N、P、K含量的原料与10%干燥剂均匀混在一起;在二次造粒区再加入剩余5%的干燥剂,干燥剂为硫酸镁、半水硫酸钙和沸石粉组成;发明专利200810209613.0公开了一种肥料造粒免烘干方法在颗粒肥中加入3-10%的氧化镁。该发明存在的问题有下列三个方面,第一反应时间长,氧化镁与水反应40分钟后才凝结,这在肥料加工中是不能承受的,肥料造粒后必须马上装袋,才能完成整个流水线的生产。第二强度低,氧化镁和水反应后生成氢氧化镁,基本上没有强度,很难承受肥料堆放时要承受的压力,在堆放过程中粉化。第三氧化镁反应时吸收的水分很少。
本发明在原有基础上做了改进,添加固化增强剂15-20%,固化增强剂的成分为氯化镁或硫酸镁。氧化镁、氯化镁和水在常温下的水化反应产物中,其相组成为氢氧化镁、氯化镁和水按3:8:1或者5:8:1组合,称作318相和518相。一般认为,518相的强度比较高。以Bilinski为代表的学者认为,518相和318相的产生主要通过下列方程式进行:
5MgO+MgCl2+13H2O→5Mg(OH)2·MgCl2·8H2O(5·1·8相)
3MgO+MgCl2+11H2O→3Mg(OH)2·MgCl2·8H2O(3·1·8相)
从该反应方程式中可以看到,反应过程中消耗的水量要大得多,最重要的是反应快速,产物强度高,完全能满足肥料流水线的要求。
对于有些作物对氯敏感,可以采用硫酸镁作为固化增强剂:
xMgO+yMgSO4+zH2O→xMg(OH)2·yMgSO4·zH2O。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设计一种颗粒肥料的免烘干成型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肥料中添加占肥料质量3-15%的氧化镁粉料,并加入占氧化镁质量15-20%的固化增强剂,加入适量的水,在造粒机中造粒,空气中干燥而成。
进一步,所述肥料包括包膜用复合肥、掺混肥、有机无机复混肥、有机肥、生物有机肥、菌肥、微生物肥和中微量元素肥。
进一步,复合肥、掺混肥、有机无机复混肥最优添加比例为氧化镁占肥料质量的3-5%,固化增强剂比例不变;有机肥、生物有机肥、菌肥、微生物肥和中微量元素肥最优添加比例为氧化镁占肥料质量的7-1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烟台固特丽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烟台固特丽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55137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