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内外网的数据通讯方法、装置及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10547352.2 | 申请日: | 2017-07-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7257345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24 |
发明(设计)人: | 孙俊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华创视讯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29/06 | 分类号: | H04L29/06 |
代理公司: | 11291 北京同达信恒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黄志华 |
地址: | 310053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内外 数据通讯 方法 装置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内外网的数据通讯方法、装置及系统,包括:接收终端通过第一socket发送的第一数据传输请求消息,以及内网服务器通过第二socket发送的第二数据传输请求消息;接收内网服务器发送的socket配对请求消息,生成第一socket和第二socket之间的映射;接收终端通过第一socket传输的数据信息,根据第一socket与第二socket的映射,将数据信息通过第二socket发送至内网服务器。本发明实施例通过代理服务器与内网服务器以及终端的配合,实现了终端与内网服务器之间的通讯,并且在整个过程中并不需要人员的参与,节约了人工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公共网络与局域网络通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内外网的数据通讯方法、装置及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使用互联网进行通讯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在互联网的通讯中,通讯的双方以特定的互联网协议(Internet Protocal,IP)地址,作为确认通讯双方的来源与目的地址,也就是,网络通讯要求每一个通讯端都需要有一个公共的IP(PublicIP),以作为网络通讯上辨认目的地址之用,这里的网络是指公共网络(Public Network),又称为外部网络。随着企业或单位的一些需求,局域网络(Local Area Network),又称为内部网络,逐渐兴起,内部网络中的用户可以相互联机,但是无法与外部网络直接通讯。一般内部网络中用户与外部网络的通讯采用间接的方式来进行,例如通过网络地址转换(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NAT)将内部网络中的用户的私有IP转换为NAT本身的公共IP,使外部网络能够加以辨认,从而完成内部网络与外部网络的通讯。
然而采用上述方式完成内部网络与外部网络的通讯,对于一般数据的通讯并无问题;但是话初始协议(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al,SIP)所提供的多媒体会议通讯,由于NAT或/和防火墙的存在,在按照SIP通讯协议进行多媒体会议的联机呼叫时,无法呼叫成功,即内部网络与外部网络无法直接进行多媒体会议通讯。
为解决上述问题,现有技术中多采用“路由器端口映射”方案。即在出口路由器上配置内网服务器的某个端口与外部网络的某个端口的映射,从而实现一台内部网络服务器既能向内部网络用户提供服务,又能向外部网络的用户提供服务,完成内部网络与外部网络的通讯。然而该“路由器端口映射”方案需要专业网管人员参与配置路由器规则,从而增加了人工成本,并且不同品牌的路由器的性能也有很大差异,有些路由器并不一定能够支持“路由器端口映射”方案,使得在路由器等硬件挑选方面存在限制。在拨号网络环境下,出口路由器并没有固定的外网IP,即出口路由器在公共网络的IP是在一定范围内变化的,每次变化,内部网络服务器以及外部网络服务器为了保证通讯,都必须重新配置出口路由器,进一步增加了网管人员的配置难度,并且增大了配置错误的可能性,如果配置的不正确将无法实现通讯。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内外网的数据通讯方法、装置及系统,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内外网多媒体通讯时,路由器不支持,及每次进行出口配置增加配置难度并增大了出现错误的可能性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依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基于内外网的数据通讯方法,包括:
接收位于外部网络的终端通过第一套接字socket发送的第一数据传输请求消息;并接收内网服务器通过第二socket发送的第二数据传输请求消息;
接收所述内网服务器发送的socket配对请求消息,生成所述第一socket和所述第二socket之间的映射;
接收所述终端通过所述第一socket传输的数据信息,根据所述第一socket与所述第二socket的映射,将所述数据信息通过所述第二socket发送至内网服务器。
进一步地,在所述接收位于外部网络的终端通过第一套接字socket发送的第一数据传输请求消息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华创视讯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华创视讯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54735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