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以纳米粒子为佐剂的治疗哮喘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541167.2 | 申请日: | 2017-07-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9200283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15 |
发明(设计)人: | 杨贵;邱书奇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贵;邱书奇 |
主分类号: | A61K39/35 | 分类号: | A61K39/35;A61K39/39;A61P11/06;A61P37/08;C12N15/70;C12N15/6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尘螨 融合蛋白 纳米粒子 纳米疫苗 佐剂 治疗 口服疫苗 哮喘 分子生物学技术 基因工程技术 哮喘动物模型 分子免疫学 患者依从性 代谢途径 调控因子 关键作用 体内吸收 信号通路 疫苗免疫 佐剂制备 哮喘病 过敏原 杂蛋白 制备 疫苗 注射 观察 研究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以纳米粒子为佐剂的治疗哮喘的方法,运用基因工程技术首次制备尘螨主要过敏原Der f2‑Der p2融合蛋白,并采用纳米粒子作为佐剂制备出新型尘螨融合蛋白口服纳米疫苗,可望克服以往尘螨疫苗含大量杂蛋白、副作用大、需专反复注射、患者依从性差等问题;通过建立哮喘动物模型,选用以PLGA为佐剂的Der II融合蛋白口服疫苗,首次探讨新型尘螨疫苗免疫治疗的疗效,并观察尘螨纳米口服疫苗在体内吸收和代谢途径;运用分子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对PLGA‑Der II融合蛋白纳米疫苗治疗的机制以及其中起关键作用的信号通路和调控因子进行深入研究,为研制尘螨口服纳米疫苗提供理论依据,进而便于对哮喘病的治疗。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哮喘病治疗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以纳米粒子为佐剂的治疗哮喘的方法。
背景技术
过敏性哮喘是临床上的常见病,主要病理特征包括肺部炎症细胞浸润和气道高反应。目前我国哮喘患者达3000万,随着空气污染的加剧,我国过敏性哮喘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过敏性哮喘的治疗耗费巨大,统计显示美国全年用于哮喘的治疗费用超过了AIDS和肺结核治疗费用的总和。过敏性哮喘的防治工作已经给个人及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压力。目前已经证实吸入性过敏原可以诱发过敏性哮喘。最主要的吸入性过敏原是屋尘螨(Der p)和粉尘螨(Der f)。尘螨中主要含有22种(Der1-22)过敏原,约有70-80%的哮喘患者对尘螨呈阳性反应,其中对过敏性哮喘患者血清阳性率最高的是Der f2和Der p2,Derp2对过敏性哮喘患者免疫诊断阳性率为87.8%,为最主要的尘螨过敏原。
特异性免疫治疗(SIT)是指使用剂量逐渐增加的过敏原制剂诱导患者产生免疫耐受,是WHO唯一认可的过敏性疾病对因治疗方法。目前我国主要使用粉尘螨粗浸液变应原治疗过敏性哮喘。但是过敏性哮喘SIT治疗在我国临床上的应用极为有限,主要原因包括,粗浸液变应原含大量杂蛋白,难以标准化,可能会产生严重副作用;水性变应原制剂降解快,影响疗效;需要长时间的注射,患者依从性差。使用基因工程技术制备的重组过敏原与天然过敏原在生化、免疫学性状及结构组分等方面基本相同。研究发现,利用重组过敏原进行SIT也能达到过敏原粗提液进行SIT的效果。融合蛋白是在基因工程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蛋白质制备方法。先使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将两种抗原的基因连接成为一个开放阅读框,构建表达载体后再转入基因工程菌表达融合蛋白。该方法具有以下优点:结合效率为100%;只需纯化融合蛋白,而不必纯化各个亚单位抗原蛋白,可降低成本,又保证融合蛋白质量稳定,批间差异小。目前在众多新型疫苗的开发中都巧妙地应用了融合蛋白技术。2005年,Ma等在制备新型肿瘤疫苗时率先发现将两种蛋白融合表达的免疫效果要比将其分别免疫或者共同免疫的效果要好。除此之外,融合蛋白技术在流感等病毒类疫苗的制备中也有广泛应用。组分重组过敏原疫苗目前已经在该领域开始应用,但是尘螨过敏原融合蛋白口服疫苗的制备和免疫治疗目前尚未见报道。
医学研究领域的纳米颗粒(Nanoparticles,NP)一般是粒径大小介于10-1000nm的固态胶体颗粒。1981年由Kreuter首次应用于疫苗佐剂。纳米药物载体在给药应用方面具有许多独特的优越性:具有较高的载药量;对药物具有良好的释放特性;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生物降解或可被机体排出;具有较长的体内循环时间,并能在疗效相关部位持久存在等。不仅如此,纳米载药系统在免疫制剂应用方面的优势,比如能够使抗原表面充分暴露,能保护抗原,使抗原结构更稳定并能促进网状内屏系统的摄取,已被Raghuvanshi等多个研究小组证实。常用的纳米佐剂主要有聚乳酸、聚乳酸-羟基乙酸(poly lactic-co-glycolicacids,PLGA)、壳聚糖、脂质体等。PLGA已被美国FDA认定为可用于人的可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批准可以作为临床药用的辅助材料,在临床上已证实其安全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贵;邱书奇,未经杨贵;邱书奇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54116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