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间同1;2-聚丁二烯并用胶的加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540099.8 | 申请日: | 2017-07-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7226939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19 |
发明(设计)人: | 张明;吴俊青;黄浩;张冲;刘俊亮;刘韬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多肯新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L9/00 | 分类号: | C08L9/00;C08L9/06;C08L9/02;C08L45/02;C08L7/00;C08K13/02;C08K5/09;C08K3/22;C08K3/06;C08K5/18;C08K5/47 |
代理公司: | 扬州市锦江专利事务所 32106 | 代理人: | 江平 |
地址: | 225105 江苏省扬***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丁二烯 并用 加工 方法 | ||
一种间同1,2‑聚丁二烯并用胶的加工方法,涉及橡胶生产加工改性技术领域,本发明利用间同1,2‑聚丁二烯与橡胶混合塑炼,通过加入古马隆或芳烃油作为增塑剂,明显改善了加工性能。通过本工艺取得的橡胶产品同时具有耐热老化、抗湿滑的特性,可满足基本橡胶的要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橡胶生产加工改性技术领域,特别涉及高分子聚合物间同1,2-聚丁二烯的加工改性工艺。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橡胶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合成橡胶作为有效的替代品可以填补由于天然橡胶的产量不足而导致的供给空缺。合成聚丁二烯橡胶是仅次于丁苯橡胶的世界第二大合成橡胶,具有优越的市场前景。同时,使用的合成间同1,2-聚丁二烯,其合成方法舍弃以往常用的钼系、锂系、钴系催化剂,选用了的铁系催化剂,可不用 CS2、烷基氯化物为溶剂,使得合成过程更加环保。标志着我国合成橡胶工业的巨大进步。我们将其与其他橡胶共混加工既保持间同1,2-聚丁二烯原有的优异性能,同时提高了加工性降低了成本。
由于铁系催化剂合成的间同1,2-聚丁二烯自身结晶度较高(达到50%-70%)使其熔融温度达到170℃~200℃,加工性能较差,传统的并用胶加工方法不能使间同1,2-聚丁二烯与橡胶很好共混,产生明显的相分界,力学性能不稳定,在长期的疲劳测试后容易导致性能大幅度降低。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以上缺陷,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间同1,2-聚丁二烯并用胶加工方法,以使合成的间同1,2-聚丁二烯符合实际应用。
本发明包括以下步骤:
1)将间同1,2-聚丁二烯在密炼机中,与橡胶混合塑炼,取得均匀共混体;该步骤的目的是利用热氧化降解作用使间同1,2-聚丁二烯大分子链断裂,分子链由长变短而使分子量分布均匀化并与橡胶混炼均匀。
2)将均匀共混体与增塑剂混合,于开炼机上薄通5~15次,取得塑化的共混体;该步骤的目的是为了改善间同1,2-聚丁二烯的加工性能是橡胶分子链之间的作用力降低,降低硬度,增加流动性使橡胶可塑性提高。
3)将塑化的共混体与橡胶固体软化剂、促进剂、活性剂、防老剂、硫磺混合混炼,取得混炼后的橡胶。该步骤的目的是为了让橡胶原先的线性大分子链通过化学交联而构成三维网状结构,促进剂、活化剂和硫化剂三者配合使得硫化时间缩短,硫化效率显著提高。防老剂主要是为了增加橡胶耐老化性能。
将混炼后的橡胶经平板硫化,即可取得需要的各种形状橡胶制品。
本发明工艺特点:利用间同1,2-聚丁二烯与橡胶混合塑炼,通过加入古马隆或芳烃油作为增塑剂,明显改善了加工性能。通过本工艺取得的橡胶产品同时具有耐热老化、抗湿滑的特性,可满足基本橡胶的要求。
进一步地,本发明所述间同1,2-聚丁二烯是以1,3-聚丁二烯为单体,由铁系催化剂聚合而成,其中1,2-结构含量为70%~95%,间同度为80%~95%;间同1,2-聚丁二烯的结晶度为50%~70%,数均分子量为40万~70万,分子量分布为Mw/Mn为2~3。这是作为本发明工艺中原料——间同1,2-聚丁二烯自身的性能指标,本发明优先选用具有以上特性的间同1,2-聚丁二烯为原料,能保障制成的产品拥有耐高温,耐老化,抗湿滑的性能,同时该工艺可以改善其熔融性,并保障加工成型后与其他橡胶并用时均匀,不会发生明显相分离。
另外,本发明所述橡胶为天然橡胶、丁苯橡胶、顺丁橡胶或丁腈橡胶。采用此些具体橡胶与间同1,2-聚丁二烯共混加工既保持间同1,2-聚丁二烯原有的优异性能,同时提高了加工性能,降低了成本。这些橡胶已经试验过具有可行性,同时,应用与这些常用橡胶使得该加工工艺具有普遍的应用价值,易于推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多肯新材料有限公司,未经江苏多肯新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54009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