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加工蜡油原料的方法以及用于加工蜡油原料的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10536652.0 | 申请日: | 2017-07-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9207197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08 |
发明(设计)人: | 梁家林;任亮;许双辰;龙湘云;魏晓丽;胡志海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10G67/02 | 分类号: | C10G67/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加工 蜡油 原料 方法 以及 用于 系统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加工蜡油原料的方法以及用于加工蜡油原料的系统,该方法包括:将蜡油原料引入固定床加氢裂化反应区中进行加氢裂化反应,将加氢裂化反应流出物进行分离,将加氢蜡油馏分依次引入第一反应器和第二反应器中进行催化裂解反应,并且将第一轻石脑油引入催化裂解反应区的第三反应器中进行催化裂解反应;将催化裂解反应区的第二反应器和第三反应器中获得的催化裂解产物进行分离,将循环油循环回固定床加氢裂化反应区,将第二重石脑油送至芳烃抽提区。本发明能够用蜡油原料获得高收率的丙烯、乙烯和芳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烃油加工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固定床加氢裂化、催化裂解和芳烃抽提组合工艺加工蜡油原料的方法和用于加工蜡油原料的系统。
背景技术
传统的石油化工业以蒸汽裂解制乙烯为基础。在我国,蒸汽裂解主要原料是石脑油,然而近年来,石油价格不断高涨以及页岩气开采技术的不断成熟,以页岩气作为原料的蒸汽裂解装置在北美的广泛应用不断压榨着以石脑油为乙烯裂解原料工艺的经济性。相对乙烯产品市场,丙烯受页岩气革命的冲击较小,市场对丙烯的缺口依然较大。因此,在原油价格相对低迷期,开发多产丙烯的工艺技术,在未来将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目前,炼油化工企业生产丙烯的主要装置之一是催化裂解装置。催化裂解装置的主要原料包括蜡油和蜡油,其中蜡油原料经加氢处理后,丙烯在催化裂解单元的产率可达到20%甚至30%以上。然而,以蜡油为原料的催化裂解装置丙烯产率较低。因此,通过选择合适的工艺路线,提高蜡油催化裂解丙烯收率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CN101045884A公布了一种渣油和重馏分油生产清洁柴油和低碳烯烃的方法,该方法中,渣油与任选的催化裂解油浆进入溶剂脱沥青单元,所得的脱沥青油与任选的重馏分油进入加氢单元,在氢气的存在下进行加氢裂化反应,分离反应产物得到轻、重石脑油馏分、柴油馏分和加氢尾油;加氢尾油进入催化裂解单元,进行催化裂解反应,分离产物得到低碳烯烃、汽油馏分、柴油馏分和油浆。全部的催化裂解柴油馏分循环回催化裂解反应器,全部或部分的催化裂解油浆返回溶剂脱沥青单元。该方法将渣油溶剂脱沥青、加氢裂化、催化裂解有机组合,提高了重油的利用率,多产了部分低碳烯烃,但是对加氢裂化单元及催化裂解单元的轻石脑油没有在催化裂解单元进一步裂化,因此低碳烯烃产率提高幅度有限。
CN101063047A公开了一种提高丙烯产率的重质原料加氢处理—催化裂解的方法,重馏分油和任选的来自催化裂解单元的轻循环油可以共同在一个反应区中,也可以分别在两个装填不同加氢催化剂的加氢反应区中进行反应,其反应流出物经冷却、分离和分馏后,所得的重质液相馏分去催化裂解单元,分离器催化裂解反应产物得到最终产品。本发明提供的方法通过加氢处理的方法提高了催化裂解单元蜡油原料的性质,但加氢处理工艺对蜡油原料性质改善幅度有限,因此催化裂解单元丙烯产率提高幅度有限,且对轻石脑油馏分没有进行回炼,进一步降低了低碳烯烃的产率。
CN102453543A公开了一种渣油固定床加氢处理和催化裂化组合工艺方法,该方法以蜡油为原料,经固定床加氢处理后生成的轻组分直接进入催化裂化提升管反应器,重组分进入催化裂化分馏塔,与催化裂化反应流出物一同进行分馏,分离出干气、液化气、汽油馏分、柴油馏分、回炼油和油浆,其中,回炼油作为提升管反应器第二级进料,油浆作为延迟焦化进料组成。该方法显著提高了催化裂化单元汽柴油产率,降低了回炼油和油浆产率,但丙烯产率提高幅度有限。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加工蜡油原料,获得高收率的丙烯、乙烯、芳烃等高价值产品。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加工蜡油原料的方法,该方法包括:
(1)将蜡油原料引入固定床加氢裂化反应区中进行加氢裂化反应,得到加氢裂化反应流出物;
(2)将所述加氢裂化反应流出物进行分离,得到第一轻石脑油、第一重石脑油、柴油馏分和加氢蜡油馏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53665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