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室内单光源可见光通信系统多径信道建模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535248.1 | 申请日: | 2017-07-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7332615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9-10 |
发明(设计)人: | 贾科军;靳斌;张守琴 | 申请(专利权)人: | 兰州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H04B10/116 | 分类号: | H04B10/116;H04B17/391 |
代理公司: | 兰州振华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2102 | 代理人: | 董斌 |
地址: | 730050 ***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室内 光源 可见 光通信 系统 信道 建模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室内可见光通信多径信道建模,尤其是涉及室内单光源时可见光通信系统的多径信道建模。
背景技术
移动通信自20世纪80年代初诞生以来,大约每10年就经历标志性的一代技术革新,到目前已普遍投入商用第四代移动通信。但是随着各种行业和移动通信的融合,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的发展,为移动通信技术带来了新的挑战,到2020年的下一代(the fifth generation,5G)无线通信,通信速率(峰值速率)将增大10倍,全球移动数据流量将达到2010年的500-1000倍。通常提高通信系统容量的方法有:增加可用带宽、提高无线传输链路的频谱效率和增加小区密度等。根据国际电联2015年世界无线电通信大会(WRC-15)的研究,频率在6GHz以下的可用频谱资源已非常稀缺,而更高频率的频谱资源较为丰富,能有效缓解频谱资源紧张的现状,因此对于6GHz以上频段频谱的开发和利用成为了未来无线通信研究的热点内容。
可见光通信(Visible Light Communication,VLC)是利用可见光(波长从380纳米到780纳米)作为信息载体,在自由空间中直接传输光信号的通信方式。通过给普通的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加装微芯片,LED可发出肉眼感觉不到的高速明暗闪烁的光信号来传输信息。LED具有节能、环保、体积小和寿命长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各种显示、装饰、普通照明和城市夜景等领域。据《2015-2020年中国LED照明产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分析,LED照明市场一直被认为是LED最重要、最具发展前景的应用。受“十城万盏”政策的推动,我国LED路灯市场将保持持续增长,至2013年占到全球市场规模的五成左右,成为全球最重要的LED路灯市场之一。据欧洲照明协会预测,到2020年LED将占到照明市场的60%。
与传统射频(Radio Frequency,RF)通信相比,VLC具有诸多优点,比如:白光LED响应时间短、具备高速调制特性,可同时实现照明和通信的双重作用;提供可自由使用的超过400THz的通信带宽;LED发射的是与自然光相似的非相干可见光,可保持较高的发射功率而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VLC基于照明基础设施,有LED照明的地方即可实现通信,具有良好的范在属性,VLC还可潜在与电力线载波相结合,可实现对照明设施的深度利用;通常VLC限制在室内,具有良好的保密性,在临近房间还可以实现同频复用。另外,VLC无电磁辐射,可应用在对电磁干扰敏感的区域,如医院、机场等。应该注意到,作为一种全新的无线光通信技术,VLC并不是要取代RF,而是对现有无线通信技术的一种有益的补充。
由于LED是非相干光源,VLC一般采用强度调制直接检测(intensity modulation and direct direction,IM/DD)技术,因此只有光信号的强度包含信息。由于PD的尺寸通常比可见光波长大上千倍,在接收端的光信号就形成了类似空间分集的效果,因此不存在多径衰落现象。另外,干扰对每条光信号的影响在接收端相当于被求了空间平均,所以VLC信道可以看作是时间稳定的、随着PD位置变化而缓慢变化的信道。在IM/DD系统中,定义接收光功率和发光功率之比为信道增益,那么区别于RF系统信道的复数增益,VLC光无线信道的信道增益是正实数。室内VLC系统常被作为线性时不变系统处理,其完全可以通过自身的冲击响应来表征。
光信号通常经过两种传输模式入射到光电检测器(PD),一种是发射光直接入射到PD的视距传播,另一种是经过墙壁、家具等室内反射体的反射光线。光信号经过不同路径到达PD时必然存在光程差,从而引起多径效应,当符号速率较大时,多径效应对系统的影响不可忽视。另外,大气随机信道引起的光色散效应会导致光脉冲在时间上延伸展宽。以上因素都可能造成符号间干扰。为了准确分析多径效应对通信系统性能的影响,必须要建立多径信道模型。但是目前公认的室内可见光通信信道模型的建立处于探索阶段,已有研究主要是利用室内红外光(Infrared,IR)通信系统信道模型。国内外学者提出了多种室内红外光无线信道建模的方法,主要包括:
文献[1](Gfeller F.R.,Bapst U..Wireless In-House Data Communication via Diffuse Infrared Radiation[J].Proceeding of IEEE,1979,67(11):1474-1486)在室内采用红外光源,设计了一种无线广播系统,研究了光漫射信道的信道模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兰州理工大学,未经兰州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53524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