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废旧家电用聚丙烯改性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532227.4 | 申请日: | 2017-07-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7383744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31 |
发明(设计)人: | 李迎春;贾帅;杜拴丽;曹诺;王文生;符永高;李洁;贺茂勇;霍志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北大学 |
主分类号: | C08L51/06 | 分类号: | C08L51/06;C08L61/06;C08K5/134;C08F255/02;C08F212/08;C08F220/32;B29B9/06 |
代理公司: | 太原科卫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14100 | 代理人: | 张彩琴;李晓娟 |
地址: | 030051 山***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废旧 家电 聚丙烯 改性 材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高分子材料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废弃家电用聚丙烯改性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所述改性材料是由各重量份数的物料熔融共混制成的,所述物料为废旧聚丙烯接枝物、酚醛树脂、抗氧剂1010;其中所述废旧聚丙烯接枝物是由废弃家电用聚丙烯、有机过氧化物、环氧类功能单体、苯乙烯熔融共混制成的;废旧聚丙烯接枝物的各原料的质量均不为0。本发明提供的废弃家电用聚丙烯改性材料具有良好地机械性能,实验表明,本申请提供的废弃家电用聚丙烯改性材料的拉伸强度高于22MPa,缺口缺口冲击强度高于4kJ/m2,熔体质量流动速率低于12g/10mi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高分子材料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废弃家电用聚丙烯(rPP)改性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塑料在电子、电器产品得到了广泛地应用(见表1);并且由于技术和产业的革新,加速了电子产品行业及市场的开发以及更新换代。与此同时,产生了大量的电子电器垃圾,而这些废弃的电子电器垃圾的处理以及对环境的危害逐渐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
表1 家电材料所占比例
针对于废旧塑料的处理问题,粗放式的填埋和焚烧废旧塑料不仅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而且这种处理方式不符合当前的绿色环保发展理念。因此,对废旧塑料的回收利用一方面可以节约资源、降低成本;另一方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环境质量。但是,家用电器中的塑料在使用过程中受到光、热和氧气的作用,导致家电用塑料发生不同程度的降解,力学性能严重地降低,难以直接回收利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实现废弃家电用聚丙烯绿色高值化回收利用,通过熔融共混改性制备一种性能优良的废弃家电用聚丙烯改性材料。本发明的特点在于废旧聚丙烯与环环氧类单体和苯乙烯连用,在有机过氧化物的作用下制备接枝物,其次接枝物与酚醛树脂熔融共混,实现废旧聚丙烯分子链修复的目的,最终提高废旧聚丙烯的力学性能。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废弃家电用聚丙烯改性材料,是由各重量份数的物料熔融共混制成的,所述物料为:废旧聚丙烯接枝物100份,酚醛树脂0~5份、但不为0(不含0,即不能没有),抗氧剂1010 0~2份;
其中所述废旧聚丙烯接枝物是由质量比为100:0~2:0~10:0~10的废弃家电用聚丙烯、有机过氧化物、环氧类功能单体、苯乙烯熔融共混制成的;废旧聚丙烯接枝物的各原料的质量均不为0(不含0,即不能没有)。
在废旧聚丙烯接枝物中废弃家电用聚丙烯、有机过氧化物、环氧类功能单体、苯乙烯的质量比为100:0~2:0~10:0~10。当废弃家电用聚丙烯为100份时,若有机过氧化物大于2份会造成聚丙烯的严重降解导致机体的各项性能下降,不利于下一步聚丙烯的改性研究;若环氧类功能单体大于10份,则接枝的过程中多余的环氧类功能单体发生自聚,不利于接枝率的提高;若苯乙烯大于10份,则在接枝过程中多余的苯乙烯一部分发生自聚,另一部分则与环氧类功能单体发生共聚,严重影响废旧聚丙烯的接枝率。
在废弃家电用聚丙烯改性材料中废旧聚丙烯接枝物、酚醛树脂、抗氧剂1010的质量比为100:0~5:0~2.当废旧聚丙烯接枝物为100份时,若酚醛树脂大于5份,在共混的过程中由于羟基与环氧基团之间的反应,导致废旧聚丙烯接枝物形成过度的交联,不利于性能的改善和材料的加工;若抗氧剂1010大于2份会导致材料材料表面吐霜现象。
作为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环氧类功能单体为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
作为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有机过氧化物为过化二异丙苯,二(叔丁基过氧化异丙基)苯或过氧化二苯甲酰。
作为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酚醛树脂为线型结构的酚醛树脂。
具体的,线型结构的酚醛树脂为聚合度n为6~8的酚醛树脂HY-2045或聚合度n为1~3的酚醛树脂240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北大学,未经中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53222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基于射频技术的公交车到站信息提醒系统
- 下一篇:一种校服挥发物检测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