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多射孔双差的纵横波联合定位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528514.8 | 申请日: | 2017-07-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9212593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23 |
发明(设计)人: | 余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物探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1V1/28 | 分类号: | G01V1/28;G01V1/36 |
代理公司: | 北京思创毕升专利事务所 11218 | 代理人: | 孙向民;廉莉莉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多射孔双差 纵横 联合 定位 方法 | ||
公开了一种基于多射孔双差的纵横波联合定位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利用拾取的射孔微地震信号纵横波走时作为观测值,建立射孔信号相对走时目标方程进行反演,获得各向异性速度模型;2)利用微地震事件纵横波走时作为观测值,根据微地震事件各向异性纵横波联合定位目标方程,输入所述初始定位速度模型,开展微地震事件空间位置的反演;3)再次反演微地震事件空间位置,得到再定位的微地震事件空间位置以及对应的修正后的速度模型。根据本发明的基于多射孔双差的纵横波联合定位方法,使得微地震事件径向、深度整体误差进一步减小,提高了微地震事件定位的精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井中微地震信号处理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基于多射孔双差的纵横波联合定位方法。
背景技术
井中微地震监测是微地震观测方式之一,特点是井下三分量检波器接收微地震全波场信号,相对于地面微地震监测,井中接收到的数据信噪比较高、微地震事件个数与类型较丰富,但是缺点是井下检波器方位未知,导致检波器X分量、Y分量微地震数据杂乱无序,影响后续定位处理。同时,由于井中微地震观测距离较短(一般在200~1000米范围左右)且检波器个数有限(一般12~32级三分量井中检波器),也就是说,信号接收范围过窄,导致一些井中微地震定位容易出现不稳定、精度不高等现象。
目前,井中微地震定位技术主要有两种思路:一是基于P波、S波事件旅行时正演,代表算法有网络搜索法、模拟退火法、geiger法等,优点是容易实现,缺点是由于初至相位信号弱导致P波、S波事件旅行时难以准确拾取,影响定位结果;第二种定位思路是基于波动方程褶积,代表算法有干涉法、逆时偏移法、被动源成像法,优点是不需要拾取事件初至,缺点是对资料信噪比、速度模型要求高,计算成本高、检波器个数多且计算成本高。
以上方法适用于基于各向同性均匀介质,但是在非常规致密砂岩气、页岩气藏储层压裂微地震开发中,地层存在非均质性,属于各向异性介质,微地震纵横波走时及传播路径不同于各向同性,导致目前定位方法导致微地震事件定位不准。为了解决该难题,本发明提出一种基于多射孔双差的纵横波联合定位方法。
公开于本发明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加深对本发明的一般背景技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发明内容
根据煤层气、页岩气等非常规微地震监测需要,井中微地震定位方法须考虑地层各向异性对纵横波走时影响,消除或减少微地震事件定位不稳定性、不准确。而双差定位方法是目前常用方法之一,本发明将多射孔、各向异性介质概念引入双差方法,提供了一种新的定位方法,尽可能地消除井中微地震由于检波器个数少、反演速度单一、射孔单一而产生定位误差。与传统方法类似,首先对多个射孔开展各向异性定位分析,获得一组符合的多个射孔定位整体误差最小的各向异性速度模型作为地层初始参数模型;然后利用本发明定位方法对微地震事件直接定位处理,获得微地震事件初始空间位置;再利用层析思路,考虑地层非均值性,开展再定位,即:不断地修正各向异性速度模型,同时反演微地震事件空间位置,直至走时误差最小,直到最终获得精度更高的微地震事件定位结果。
根据本发明的基于多射孔双差的纵横波联合定位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1)利用拾取的射孔微地震信号纵波走时Tshoot,P、横波走时Tshoot,S作为观测值,建立基于射孔定位分析的纵横波联合定位目标方程OPJshoot,基于已知射孔空间位置的各向异性参数值和垂向纵横波速度值进行反演,获得初始定位速度模型Vmodel={ε,δ,VP0,VS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物探技术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物探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52851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