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多功能助听器在审
申请号: | 201710522790.3 | 申请日: | 2017-06-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9218947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15 |
发明(设计)人: | 吴佳妮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市格致初级中学 |
主分类号: | H04R25/00 | 分类号: | H04R25/00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新律师事务所 31272 | 代理人: | 夏海天 |
地址: | 200001***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耳塞 耳廓 多功能助听器 报警模块 处理模块 电源模块 定位模块 听力残疾 沟通交流 固定装置 听觉障碍 突发状况 电连接 警报声 求助 帮助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功能助听器,包括耳塞和耳廓外壳,所述耳塞与耳廓外壳通过固定装置连接;所述耳塞内设置有处理模块;所述耳廓外壳内设置有报警模块、定位模块、电源模块;所述电源模块分别与所述处理模块、所述报警模块、所述定位模块电连接。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设计合理,不仅能帮助听力残疾者改善听觉障碍,满足与他人沟通交流,而且当听力残疾者在遇到意外突发状况时,能够迅速发出警报声向周围人进行求助,以及能帮助家人对他进行定位。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助听器,尤其涉及一种多功能助听器。
背景技术
助听器是一个有助于听力残疾者改善听觉障碍,进而提高与他人会话交际能力的装置,但有时在外面会发生意外情况,而现在的助听器功能单一,只是简单的对所接收到的声音进行放大,只能简单地满足听障患者与他人沟通交流的需求而无其他的功能。
发明内容
根据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一些问题,现提供一种多功能助听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耳塞和耳廓外壳,所述耳塞与耳廓外壳通过固定装置连接;所述耳塞内设置有处理模块;所述耳廓外壳内设置有报警模块、定位模块、电源模块;所述电源模块分别与所述处理模块、所述报警模块、所述定位模块电连接。
较佳的,上述一种多功能助听器中,所述报警模块包括按钮和蜂鸣器。
较佳的,上述一种多功能助听器中,所述定位模块包括GPS定位装置。
较佳的,上述一种多功能助听器中,所述电源模块为内置锂电池。
较佳的,上述一种多功能助听器中,所述耳塞和耳廓外壳均采用柔性材料。
较佳的,上述一种多功能助听器中,所述耳塞还设置有开关按钮。
较佳的,上述一种多功能助听器中,所述耳塞与耳廓外壳通过螺纹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设计合理,不仅能帮助听力残疾者改善听觉障碍,满足与他人沟通交流,而且当听力残疾者在遇到意外突发状况时,能够迅速发出警报声向周围人进行求助,以及能帮助家人对他进行定位。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较佳的实施例中,一种多功能助听器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多功能感应器由耳塞2和耳廓外壳1组成。耳塞2与耳廓外壳1通过固定装置连接在一起。耳塞2内设置有处理模块。耳廓外壳1内设置有报警模块5、定位模块4、电源模块6。电源模块6分别与处理模块、报警模块5、定位模块4电连接。
如图1所示,报警模块5包括按钮和蜂鸣器两个部分。蜂鸣器用于发出警报声,使听力残疾者发生意外情况时能向周围人呼救。按钮用于打开或者关闭报警装置5。
如图1所示,定位模块4包括GPS定位装置。GPS是一个接收体,和我们的收音机一样,它获取卫星信号计算出当前的地理位置(经纬度),现在GPS导航就是利用这个原理,要实现第三方定位(监控)就需要通过无线网络传输给监控方,一般都采用GPRS和CDMA1X网络。
如图1所示,电源模块6为内置锂电池,锂电池的作用是为报警模块5和定位模块4提供电源。耳塞2和耳廓外壳1的材料均为柔性材料,目的在于防止材料过硬对耳朵造成损伤。在耳塞2的内部还设置有一开关按钮,用于打开或者关闭耳塞2内的处理模块。
因此,当听力残疾者使用该多功能助听器时,可以打开设置在耳塞2内部的开关按钮,是听力助听器工作。当使用者发生意外情况时,可以通过设置在耳廓外壳1上的按钮来发出警报声,来向周围的人进行呼救。另外,耳廓外壳1上还设置有GPS定位装置,使用者的家人可以通过该GPS定位装置对使用者进行定位寻找。
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及保护范围,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应当能够意识到凡运用本发明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做出的等同替换和显而易见的变化所得到的方案,均应当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市格致初级中学,未经上海市格致初级中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52279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