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BIM的集成化标准工程结构体创建及系统设计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521947.0 | 申请日: | 2017-06-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7357981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9-27 |
发明(设计)人: | 张吉礼;梁若冰;邢天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F17/50 | 分类号: | G06F17/50 |
代理公司: | 大连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21200 | 代理人: | 温福雪;侯明远 |
地址: | 116024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bim 集成化 标准 工程 结构 创建 系统 设计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BIM的集成化标准工程结构体创建及系统设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首先确定主要设备位置,绘制设备基座并预留设备空间位置;接着确定集成化设备种类,选择系统设备、管件、管路对应使用族并对选择的各族进行二次开发与设计,绘制成集成化标准工程结构体,再对标准工程结构体进行参数化设置,配置接入接出口;在预留位置中布置标准工程结构体,连接剩余管路及管件,完成系统绘制。本发明将BIM绘制中传统族进行了集成化,将设备与末端管路、管件集成为标准工程结构体,鉴于在BIM绘制中,管路附件的添加是主要工作量之一,采用集成化设计方法可提高绘制效率,减少机械绘制时间,并增加布置灵活性、通用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设备及系统设计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基于BIM的集成化标准工程结构体创建及系统设计方法。
背景技术
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技术是继传统CAD技术之后建筑业出现的又一种计算机应用技术,被誉为建筑业变革的革命性力量。2011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2011-2015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指出:“十二五”期间,基本实现建筑企业信息系统的普及应用,加快BIM、基于网络的协同工作等新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
目前BIM在系统绘制中,一般采用的绘制流程是布置设备-设备接管-末端管件连接-系统管路连接-系统管件布置。该绘制方法存在一系列尚待改善的问题:
1.绘制过程相对复杂。与传统CAD系统平面绘制相比,由于BIM技术是在三维空间内绘图,由其是在末端设备处,管路、管件布置密集,导致对末端设备接管、管件的绘制较为复杂,易出现所选管件难以与管路匹配、位置难以捕捉等问题。
2.系统调节灵活性差。末端设备在调节过程中,随着管径的变化,相应管件难以随之同步调节,导致管径变化时管件需要手动逐一调节,增大了绘制的工作量。
3.模型的通用性差。现有的BIM绘制方法完成的模型由于包含众多子模型,子模型又归属于不同的系统类型,在不同BIM工程中的通用性较差,若采用直接复制粘贴的方法会给新的项目带来大量外来引用族和系统类型,导致系统的复杂性提高。
因此,有必要发明一种集成化的、便于调节以及通用性强绘制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集成化族即标准工程结构体的设计方法,以解决当前BIM系统绘图中零件繁杂、绘制效率低以及调节困难的问题,并提供了依托于标准工程结构体的系统设计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一种基于BIM的集成化标准工程结构体创建及系统设计方法,步骤如下:
a.确定集成化设备种类,并依据现有BIM族库,选择集成化设备、管件和管路对应使用族;所述的集成化设备种类包括但不限于暖通系统、强弱电系统及控制系统,暖通系统包括但不限于螺杆式冷水机组、卧式水泵、立式水泵、分集水器、风冷逆流式冷却塔、空气处理机组和风机盘管;强弱电系统包括但不限于配电室和配电柜;控制系统包括但不限于链路器、变频器和传感器;
选择使用族来自既有BIM族库、系统默认族库或网络族库;
当以上族库中均无满足要求时,根据需求自建所需族块;
自建所需族块过程:首先选择合适的族样板,确定所需族参数,再进行集成化族的创建,并关联相应的集成化族参数;
b.根据实际工程需求确定集成化设备的位置,确定集成化设备基座并预留集成化设备的空间位置;所述的预留集成化设备的空间位置是指预留集成化设备及集成化设备进出口接管、管件整体的三维空间位置,包括接管在竖直方向的高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理工大学,未经大连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52194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轴向功能梯度梁的损伤识别方法
- 下一篇:一种水沙系列数据缺失借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