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双氧水氧化尾气的处理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521936.2 | 申请日: | 2017-06-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9200617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04 |
发明(设计)人: | 霍稳周;吕清林;刘野;李花伊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01D5/00 | 分类号: | B01D5/00;B01D53/00;B01D53/2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双氧水 氧化 尾气 处理 方法 | ||
一种双氧水氧化尾气的处理方法,通过膜分离器对尾气进行分离,膜分离器中的膜为中空纤维复合有机膜,膜孔径为0.01um~1.0um,内径为0.1mm~1.5mm,壁厚为0.1mm~1.5mm;在使用前分别经过甲苯、甲基异丁基酮和蒸馏水三阶段浸泡处理。本发明的尾气处理方法中利用特殊处理的膜分离器,去除了膜组件中的小分子聚合物杂质,使膜组件孔径分布更加均匀,可有效地分离回收尾气中的芳烃组分;本发明还具有设备投资费用低、使用周期长、操作简单、能耗低的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双氧水生产过程中尾气的处理方法,涉及尾气中芳烃分离回收的方法。
背景技术
蒽醌法生产双氧水的尾气来自氧化塔,尾气冷凝后(10℃-20℃),尾气中芳烃含量达到20g/m3-30g/m3。芳烃挥发性强、容易随气相跑损,且芳烃属于苯类物质,若不及时回收对环境的污染严重。一般的处理方法是将此尾气先通过换热器冷凝大部分芳烃气,然后利用氧化尾气的压力作为动力,通过膨胀机组低温冷却,进一步冷凝回收尾气中的重芳烃,再通过活性炭纤维吸附后直接放空。
由于尾气中夹带的液态芳烃的液滴直径很小,通常1um-l0um,采用普通的冷凝-吸附除了要吸附其中的气体芳烃之外,还要吸附其中以小液滴形式存在的芳烃,这大大增加了吸附装置的负荷,此法碳纤维需定期更换,蒸汽消耗高运行维护成本较高,放空尾气中芳烃含量波动大,对于芳烃含量较高的尾气回收能力有限,放空气中芳烃含量易超标,既影响环境又浪费资源。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专利CN1483503A公开了一种双氧水生产装置尾气中芳烃的净化-回收方法,该方法采用经过预处理的活性炭催化剂作为吸附剂来脱除尾气中的芳烃,再以过热蒸汽或N2在120℃-400℃-下加热进行脱附耗。
专利CN106139824A和CN204550425A公开了一种双氧水氧化尾气回收利用装置,包括通过管道依次连接的吸收塔、富液槽、汽提塔、分离器、回收槽、精馏塔和精制槽;该装置还设有贫液槽,其出料口连接到吸收塔,汽提塔和精馏塔设有管道连接到贫液槽的进料口,吸收塔的顶部设有排空管道;吸收塔的顶部设有吸附罐,吸附罐内填充有碳纤维。
专利CN1973958A中描述采用两个填充有吸附剂的吸附床交替吸附和脱附尾气中的有机物,脱附气采用压缩空气或氮气再生吸附剂,然后利用已有冷却器、吸收塔、喷淋塔等设备等回收芳烃。
专利CN102008862A公开了一种双氧水生产过程中尾气芳烃的回收装置及回收方法,该方法采用一种冷凝方式将芳烃中大部分凝结,再采用一种气液去除装置去除尾气中的芳烃液滴,再用一种吸附装置进一步吸收芳烃以达到相关排放标准。
专利CN106139789A和CN204543898A公开了一种提高双氧水氧化尾气芳烃回收率的装置,包括一级冷凝器、中间分离罐、二级冷凝器、旋风分离器、油水分离器。
专利CN202700289A公开了一种用于双氧水氧化尾气处理装置,包括:膜过滤器外部为一罐体,罐体下部左侧边设置有尾气入口,上部有尾气出口,捕集过滤气态中液滴。
以上文献中提到的尾气处理装置,普遍存在运行费用高,流程复杂,能耗高,静化处理效果不理想等问题,因此采取合适的方式充分回收尾气中的芳烃,使放空尾气稳定达标排放,对降低生产成本、保护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双氧水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尾气处理方法存在处理工艺复杂、成本高和尾气处理效果不达标的问题,本发明拟提供一种尾气处理方法,以特定手段处理膜组件并利用膜分离器对尾气进行分离处理,充分回收尾气中的芳烃,使排放尾气达到标准。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手段:
本发明提供双氧水氧化尾气的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尾气冷凝到5℃~30℃,通入膜分离器进行膜分离,回收尾气中的芳烃,净化尾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52193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生产双氧水过程中尾气的处理方法
- 下一篇:冷冻干燥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