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混凝土桩的灌桩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516101.8 | 申请日: | 2017-06-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7246006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05 |
发明(设计)人: | 罗建斌;成艺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蛇口招商港湾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5/36 | 分类号: | E02D5/36;E02D15/04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正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508 | 代理人: | 杨春女 |
地址: | 518067 广东省深圳市南***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混凝土 钢筋 结构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混凝土桩用钢筋笼结构及灌桩方法,旨在提供一种在岩溶或含有流塑状态淤泥的地区进行灌注桩施工时,具有能够防止混凝土流入溶洞,减少混凝土浪费,或避免塌孔情况发生,提升混凝土桩质量的优点的混凝土桩用钢筋笼结构及灌桩方法,其技术方案要点是,钢筋笼钢筋笼在钢筋笼外侧钢筋笼对应溶洞或流塑状淤泥层的位置固定有由铁皮制成的环状挡板,环状挡板通过固定在箍筋上的连接筋固定在钢筋笼外,环状挡板与钢筋笼之间设有若干个挡块,环状挡板可以将溶洞和孔洞覆盖,避免混凝土进入溶洞中,能够使混凝土直接按着桩孔的形状成形,减少混凝土的浪费,降低砂石混入混凝土桩内的情况的发生,提升混凝土桩成形后的质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工艺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混凝土桩的灌桩方法。
背景技术
现代建筑行业,地基和桩是最为建筑最为重要的部分之一,混凝土桩是用混凝土(包括普通钢筋混凝土、预应力混凝土)制成的桩,具有节约木材和钢材、经久耐用、造价低廉等优点,已广泛使用于水工建筑、工业建筑、民用建筑和桥梁的基础工程,还常用于边坡及基坑支护的抗滑或隔水。
桩的截面有方形、矩形、圆形和环形等,最常用的是方形截面桩和环形截面桩,在建筑物打地基、建混凝土桩时,一般先打好桩孔,然后将预制好的钢筋笼放入桩孔内,并浇灌混凝土,待其凝实后形成混凝土桩,桩孔与钢筋笼适配,当地基土质较为松软时,容易在桩孔内形成沉渣,混凝土灌注后容易在混凝土状内形成泥渣沉淀,现在人们使用许多方法试图解决此类问题。
目前,公开号为CN103696417A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钻孔灌注桩底部二次清孔装置及方法,它包括环形喷嘴、导水管、泵、介质槽、空压机、及风管。风管及导水管沿着钢筋笼的长度方向固定连接于钢筋笼。风管的一端与所述空压机相连,风管的另一端插入钻孔底部。泵的一端与所述介质槽连接,泵的另一端与所述导水管的一端连接。导水管的另一端与所述环形喷嘴相连。环形喷嘴固定于钢筋笼的底部。
这种钻孔灌注桩底部二次清孔装置及方法利用了水下浇灌混凝土的原理,清除了桩孔内的大部分沉渣,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泥沙沉淀的问题,提升了混凝土桩的质量,但是当土质层内存在横向的溶洞、通孔时,而这些溶洞或通孔与桩孔相交时,在灌注过程中混凝土会灌入溶洞或通孔内,不仅需要大量的混凝土填满溶洞,造成混凝土的浪费,还容易将溶洞内的砂石带入钢筋笼内造成砂石沉淀,影响打桩的质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目的是提供一种混凝土桩用钢筋笼结构,其具有能够防止混凝土流入溶洞或挤入淤泥中,减少混凝土浪费,提升混凝土桩质量的优点。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混凝土桩用钢筋笼结构,包括直筋和箍筋,所述直筋均匀环绕设置,构成圆环形状的钢筋笼,箍筋环绕固定在钢筋笼外,钢筋笼外对应溶洞的位置固定有由钢材制成的环状挡板,环状挡板通过固定在箍筋上的连接筋固定在钢筋笼外,环状挡板与钢筋笼之间设有若干个挡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灌桩过程中,需要在钢筋笼中间设置导管,再通过导管向桩孔底部灌注混凝土,将混凝土由下至上填满整个桩孔,并将钢筋笼包覆在内,而如果桩孔中存在孔洞或溶洞,混凝土需要先填满溶洞,一方面浪费混凝土,另一方面会将溶洞中的砂石杂质带出孔洞混入混凝土桩内,影响混凝土桩成形后的质量。
设置在钢筋笼外的环状挡板可以将溶洞和孔洞覆盖,避免混凝土进入溶洞中,能够使混凝土直接按着桩孔的形状成形,减少混凝土的浪费,降低砂石混入混凝土桩内的情况的发生,提升混凝土桩成形后的质量。
进一步设置:所述挡块环绕钢筋笼的中心线设有若干个,连接筋穿透挡块设置并固定在环状挡板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挡块的作用是将钢筋笼与环状挡板隔开,使混凝土能够通过钢筋笼与环状挡板之间的间隙,将钢筋笼完全包覆在混凝土内,以提升整个混凝土桩的质量和坚实程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蛇口招商港湾工程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蛇口招商港湾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51610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