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双金属MOFs的含氮石墨化碳材料在审
申请号: | 201710508442.0 | 申请日: | 2017-06-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7399729A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28 |
发明(设计)人: | 李光琴;李银乐;贾保明;朱克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山大学 |
主分类号: | C01B32/05 | 分类号: | C01B32/05;C01B32/205;B01J27/24;C01B13/02;B22F9/24;B22F1/02;B82Y30/00;B82Y40/00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44102 | 代理人: | 陈卫 |
地址: | 510275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双金属 mofs 石墨 材料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储能材料制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双金属MOFs的含氮石墨化碳材料。
背景技术
近年来,能源储存极大的促进了便携式电子设备的应用,应运而生的是对电极材料的设计及制备等问题,这也成为了全世界科学家的研究热点之一。具有现代化特征的能源储存的改进急需新型纳米材料的合理设计。在能源储存中,电化学能源储存是最具有前景的方法之一,而电化学能储中纳米结构电极的优化需要有系统的方法才能达到最大的效率。一般而言,纳米孔材料作为电极材料的使用,须具备有相当的活性比表面积、优化的孔径分布及结晶度。近几十年,已经有多种纳米材料被发现,并成功应用于电化学储能方面,这其中也包括金属有机框架(MOFs)的应用。然而,设计合成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电极材料仍还具有很大的挑战。
由于多孔碳具有低价、化学稳定性、优异的电导性等特性,在气体吸附/储存、电极材料、催化剂载体等领域已取得了广泛的应用。在多孔碳材料骨架上引入杂原子(如氮,硼,磷,钴,铁等)是调节电导性能的有效途径,可以加强多孔碳材料的应用,特别是在电极材料领域。高比表面积、可调节的孔径和均一的掺杂被认为是多孔碳材料应用的关键因素。MOFs具有高比表面积、可调谐的孔径、固有的配位金属和潜在的杂原子,是一种理想的多孔碳材料前体。近年来,MOFs基纳米结构在电化学中的研究是一个新兴起的且快速发展的领域,并已经应用于锂离子电池、超级电容器、燃料电池、电解水等方面。但就文献调研的情况,绝大多数的MOFs衍生的电极材料均是由单一的MOFs衍生而来,尽管部分多孔碳复合材料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但得到的金属-氮结构往往比例较低或是石墨化程度较差,极大的限制了电极材料的应用。而制备具有高比表面积、多级孔状、均一的氮掺杂、富含金属-氮结构、具有高度石墨化的多孔碳材料(单金属MOFs难以实现的多重优点),是得到性能优异的电极材料的关键因素。
发明内容
本发明根据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双金属MOFs的含氮石墨化碳材料。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双金属MOFs的含氮石墨化碳材料,采用如下方法制成:
S1.将2-甲基咪唑溶解形成溶液A,然后将钴盐和锌盐混合形成溶液B,将溶液A和溶液B进行混合,静止后离心,洗涤,干燥后得到双金属MOFs前体;
S2.将S1中形成的双金属MOFs前体在惰性气体气氛下进行煅烧,得到煅烧后的双金属MOFs前体;
S3.将S2中形成的煅烧后的双金属MOFs前体与三苯基膦或磷酸正丁酯在溶液中进行混合,在惰性气体气氛下进行煅烧,洗涤后,干燥得到所述双金属MOFs的含氮石墨化碳材料。
优选地,所述2-甲基咪唑、钴盐和锌盐的混合质量比为(30~50):(2~8):1。
优选地,S1、S3中使用的溶剂为甲醇,S1中钴盐为六水合硝酸钴,锌盐为六水合硝酸锌。
优选地, S1中将溶液A和溶液B进行混合搅拌3~8min,静止20~25h,干燥的时间为10~15h,然后在180~220℃条件下活化20~25h,得到双金属MOFs前体。
优选地,S2中惰性气体为氩气,煅烧的条件为以5 ℃/min的速率升至900 ℃,煅烧2~4h。
优选地,S3中煅烧后的双金属MOFs前体与三苯基膦的质量比为(3~8):1。
优选地,S3中煅烧为以5 ℃/min的速率升至800 ℃,煅烧2~4h。
本发明同时保护上述双金属MOFs的含氮石墨化碳材料在制备储能材料中的应用。
优选地,所述双金属MOFs的含氮石墨化碳材料应用于制备电极材料。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及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比表面积、多级孔状、均一的氮掺杂、富含金属-氮结构、具有高度石墨化的多孔碳材料,产品性能优异,其电解水析氧的活性比商业氧化钌更优异,在储能材料上具有极大的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图1为CoZn-ZIF的扫描电镜图。
图2为Co-CNT@NC的透射电镜图。
图3为Co-CNT@NC的拉曼光谱图。
图4为Co-CNT@NC和P-Co-CNT@NC的电化学性能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山大学,未经中山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50844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