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混凝土预制圆管外模开合、锁紧装置及其开合、锁紧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507758.8 | 申请日: | 2017-06-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7322784A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07 |
发明(设计)人: | 张勇坤;窦如忠;潘海洋;张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和天下建筑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8B21/76 | 分类号: | B28B21/76;B28B17/00;F16B19/02 |
代理公司: | 常州市夏成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32233 | 代理人: | 万花 |
地址: | 225100 江苏省扬州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混凝土 预制 圆管 外模开合 装置 及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混凝土预制圆管外模开合、锁紧装置及其开合、锁紧方法。
背景技术
混凝土预制圆管生产模具在生产使用中的开模动作过程为:松开外模锁紧机构,涨开外模;而合模动作过程为:收缩外模,锁紧外模锁紧机构。即,要开合外模的前后,都需要先对外模实施松开或锁紧操作,现有的锁紧机构是采用螺栓螺母锁紧,操作起来极为费时费力。在操作时,需要工人爬上爬下,背着大扭矩扳手,一个一个地拧开或拧紧几十个螺母,来实现模具的锁紧或松开。这里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劳动强度大,劳动效率低下,需要工人在几米高的外模外爬上爬下,又要操作操作扳手;二是无法对各个螺栓的收紧力进行统一控制而出现的螺栓使用寿命差异较大、门板之间缝隙不均匀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克服上述的不足,提供了一种使用方便、稳定性好无安全隐患,而且操作快速不费力的混凝土预制圆管外模开合、锁紧装置,包括具有轴向开口的外模体8、主动门板13、被动门板14、开合组件和锁紧组件,主动门板13和被动门板14位于外模体8的外侧,且分别位于外模体8开口的两侧。所述开合组件包括拉杆1、支承轴3、至少一个主动摆杆2、以及与主动摆杆2数量相等的被动摆杆4和支座6,支承轴3安装在主动门板13上,拉杆1套在支承轴3的上端,主动摆杆2安装在支承轴3上;所述支座6安装在被动门板14上,且与主动摆杆2一一对应,被动摆杆4的两端分别通过一销轴5安装在主动摆杆2和支座6上。
所述锁紧组件包括升降机构7、升降杆12、斜锲11和至少一个固定斜锲9,升降机构7安装在被动门板14的上端,升降杆12与升降机构7连接,并通过升降机构7升降,斜锲11安装在升降杆12上,固定斜锲9安装在主动门板13上。
本发明混凝土预制圆管外模开合、锁紧装置,在固定斜锲9上设有一斜面15,合模后斜锲11下移能与固定斜锲9的斜面15压紧。
本发明混凝土预制圆管外模开合、锁紧装置,所述主动摆杆2设有两个。
本发明混凝土预制圆管外模开合、锁紧装置,所述升降机构7为蜗轮蜗杆升降机,蜗轮蜗杆升降机的丝杆与升降杆12连接。蜗轮蜗杆升降机7的自锁性,使工作时斜锲11不会松动。
本发明混凝土预制圆管外模开合、锁紧装置,被动摆杆4一端的销轴5在穿过被动摆杆4和主动摆杆2后设置开口销10;被动摆杆4另一端的销轴5在穿过被动摆杆4和支座6后也设置开口销10。
本发明利用混凝土预制圆管外模开合、锁紧装置的开合、锁紧方法,包括外模合闭、外模锁紧、外模松开和外模开模; 外模合闭:通过拉杆1转动支承轴3,带动主动摆杆2旋转,以拉动被动摆杆4,驱动主动门板13和被动门板14逐渐靠近,直至二者紧密贴合,且二者与外模结合形成一整圆; 外模锁紧:升降机构7推动升降杆12下移,驱动斜锲11下移至与固定斜锲9压紧,从而锁紧外模体8外主动门板13与被动门板14; 外模松开:升降机构7带动升降杆12上移,驱动斜锲11上移,与固定斜锲9松开,从而松开外模体8外主动门板13与被动门板14; 外模开模:通过拉杆1反向转动支承轴3,带动主动摆杆2旋转来推动被动摆杆4,驱动主动门板13和被动门板14打开。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使用本发明之后,工人不需要在模具外爬上爬下,也不需要分别将数十个螺栓,一个一个地打开或拧紧,降低了劳动强度、节约了操作时间,提高了劳动效率;同时,整体上具有结构精巧、使用方便、稳定性好且无安全隐患的特点。
附图说明
本发明将通过例子并参照附图的方式说明,其中:
图1为本发明的外模锁紧状态的俯视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外模松开状态的俯视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外模松开状态的主视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外模锁紧状态时锁紧固定斜锲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发明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发明有关的构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和天下建筑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江苏和天下建筑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50775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虚拟和增强现实系统与方法
- 下一篇:混凝土预制桥板制作用钢索张紧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