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碳纳米管强化厌氧污泥复合处理偶氮染料废水的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710498083.5 | 申请日: | 2017-06-2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7215956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29 |
| 发明(设计)人: | 黄天寅;陈家斌;王忠明;张黎明;房聪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科技大学 |
| 主分类号: | C02F3/28 | 分类号: | C02F3/28;C02F101/38 |
| 代理公司: | 北京挺立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11265 | 代理人: | 叶盛 |
| 地址: | 215009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纳米 强化 污泥 复合 处理 偶氮染料 废水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偶氮染料废水的处理方法,尤其涉及一种碳纳米管强化厌氧污泥复合处理偶氮染料废水的方法,属于废水处理领域。
背景技术
偶氮染料是分子结构中含有一个或者多个偶氮基(-N=N-)的染料,是纺织、造纸、制革等工业常用染料,其生产废水具有毒性强、含盐量高、致突变、致癌、难降解等特点,不经处理直接排放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偶氮染料废水的处理方法有物理、化学、生物法以及这些方法的组合。其中,生物法具有操作简单、运行成本低,无二次污染的优点,是偶氮染料废水的首选处理技术。废水中的有机物经厌氧水解酸化处理可提高其可生化性,有些结构简单的芳香化合物可直接经厌氧生物矿化和产甲烷,因此,厌氧生物处理难降解废水具有明显的技术和经济优势。目前常见的难降解废水厌氧处理工艺主要有厌氧活性污泥法、厌氧颗粒污泥法、惰性载体吸附或包埋固定化法等。
但上述厌氧生物处理工艺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厌氧活性污泥法中,难降解污染物厌氧代谢速率慢、降解率低、耐冲击负荷性能差;(2)包埋固定化法中,微生物颗粒的传质阻力大,机械性能以及生物活性较低,而且制作成本高,严重限制了其大规模应用;(3)惰性载体吸附工艺中,挂膜困难、启动周期长、生物膜易脱落;(4)厌氧颗粒污泥工艺中,反应器启动时间长、颗粒污泥传质阻力较大、稳定性差;有些工艺为了提高传质性能,通过出水回流方式形成的较高上升流速使能耗增加,而且对反应器构型有较高要求。
因此,亟待开发一种能克服上述缺陷的偶氮染料废水厌氧生物处理新工艺。
发明内容
本发明对目前常见厌氧生物处理偶氮染料废水工艺中存在的弊端,旨在提供一种碳纳米管强化厌氧污泥复合处理偶氮染料废水的方法,该方法可大幅提高偶氮染料废水的厌氧生物降解性能,对反应器构型要求低、启动快速,工艺操作简单、能耗少。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碳纳米管强化厌氧污泥复合处理偶氮染料废水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污泥预处理:在厌氧生物反应器中添加新鲜活性污泥,调节其浓度为3-20g/L,初始pH控制在6-8,温度控制在20-60℃,利用泵往反应器内通入营养液;待出水COD稳定后,即获得活性较强的厌氧颗粒污泥;
(2)分阶段污泥驯化:污泥驯化初始,将偶氮染料废水稀释1-10倍后作为进水;每当偶氮染料去除率达80%以上时,再逐步加大进水中偶氮染料废水比例,进入下一轮驯化,直至驯化完成,得驯化污泥;污泥驯化期间,保持厌氧生物反应器中温度在10-60℃,溶解氧小于0.5mg/L;
(3)碳纳米管-厌氧污泥复合体制备:污泥驯化完成后,加入片长为10-30μm的碳纳米管,所述碳纳米管与所述驯化污泥质量比控制在0.005-0.2,厌氧生物反应器中温度保持在10-60℃,溶解氧小于0.5mg/L,反应18-36h;
(4)碳纳米管-厌氧污泥复合处理:碳纳米管-厌氧污泥复合体制备完成后,根据进水COD去除状况调整基质负荷和水力停留时间,启动厌氧生物反应器,反应器稳定运行后,进水中的偶氮染料逐步被厌氧去除;厌氧生物反应器运行期间,保持反应器中温度在10-60℃,溶解氧小于0.5mg/L。
作为优选,在步骤(1)中,调节所述新鲜活性污泥浓度为10g/L,初始pH控制在7,温度控制在37℃。
作为优选,在步骤(2)中,进行分阶段驯化采用的所述偶氮染料废水浓度为50-100mg/L。
作为优选,在步骤(2)中,保持厌氧生物反应器中温度在37℃。
作为优选,在步骤(3)中,保持厌氧生物反应器中温度在37℃。
作为优选,在步骤(3)中,所述碳纳米管与所述驯化污泥质量比控制在0.05-0.2。
作为优选,在步骤(4)中,保持厌氧生物反应器中温度在37℃。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科技大学,未经苏州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49808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