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型热电解耦热力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710495323.6 | 申请日: | 2017-06-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9113799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01 |
发明(设计)人: | 袁雄俊;刘利;朱大宏;白杰;赵志刚;聂恒宽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华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D15/10 | 分类号: | F01D15/10;F01K13/00;F24D1/02;F24D19/10 |
代理公司: | 北京申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14 | 代理人: | 艾晶 |
地址: | 10012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匹配器 高压旁路 高压缸 引出点 热力系统 低压缸 热电解 再热器 中压缸 电动隔离阀 锅炉过热器 锅炉再热器 电力调峰 管路连接 连接管路 过热器 减温器 有压力 止回阀 发电机 电厂 | ||
本发明一种新型热电解耦热力系统,锅炉过热器连接高压缸,锅炉再热器连接中压缸,中压缸连接低压缸,低压缸连接发电机,过热器与高压缸之间设置有高压旁路,高压旁路连接再热器;设置有压力匹配器,压力匹配器连接高压旁路,压力匹配器通过引出点连接高排止回阀,并连接高压缸;引出点通过管路连接再热器,引出点下方设置电动隔离阀;压力匹配器下方连接减温器,并连接管路。本发明增加电厂的调节灵活性,满足电力调峰需要。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发电厂领域,特别是一种新型热电解耦热力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尤其在三北地区,电力供应能力超出了使用需求,电能产生的能源浪费严重,我国风电、光伏装机容量已成全球最大,但弃风、弃光问题始终存在。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目前国家要求燃煤机组实施灵活性改造,加大调峰能力。
但三北地区大部分燃煤机组都是供热机组,而传统意义上供热机组的调节是以热定电。在保证一定的发电负荷下才能满足对外供热的需求。以一台350MW超临界供热机组为例,当要满足额定抽汽550t/h时,此时发电出力达到约80%即280MW。显然这个电负荷过高,无法满足电网加大调峰能力的要求,这就需要采用新的技术措施来实现即保证供热又减少发电出力,实现热电解耦。
目前可供选择的实现热电解耦技术方案有不少,比如高背压供热机组,即提高排汽背压,利用热网循环水作为冷却介质去冷却低压缸排汽,回收乏汽余热,提高对外供热能力,或者不提高供热能力而减少主机进汽进而减少发电出力。也可以采用低压缸不进气的光轴方案或者带3S离合器的方案。以上技术方案都一个不利的因素就是需要对主机的进行改动,难度比较大。此外,也有比如大型储热技术及余热回收技术等,但这些技术措施单位造价较高,用于扩大供热能力时比较好,如用于加大调峰能力,实现热电解耦,则有调节范围较小缺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应用于实现热电解耦,增加电厂的调节灵活性,满足电力调峰需要。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热电解耦热力系统,锅炉过热器连接高压缸,锅炉再热器连接中压缸,中压缸连接低压缸,低压缸连接发电机,过热器与高压缸之间设置有高压旁路;设置有压力匹配器,压力匹配器连接高压旁路,压力匹配器通过引出点连接高排止回阀,并连接高压缸;引出点通过管路连接再热器,引出点下方设置电动隔离阀;压力匹配器下方连接减温器,并连接管路。
再热器与中压缸之间连接低压旁路,低压旁路连接至凝汽器及外供蒸汽。减温器连接至外供蒸汽。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利用主蒸汽作为驱动蒸汽去压力匹配器抽取再热冷段来的低压蒸汽,在压力匹配器中混合调压排出,如果排出的蒸汽温度超过需要值时,可以在压力匹配器后再串联设置一级减温器降低温度至合适参数之后外供或者进入再热器,经过锅炉加热后再通过之后的低压旁路出口再往供蒸汽或采暖抽汽。通过该系统可以实现汽机和锅炉负荷的不同步,让汽机负荷尽量低,可以到达30%以下,而锅炉负荷可以提高到满足对外供热需求的负荷比如60%及以上。
以350MW机组为例,本发明可以使电负荷达到30%即100MW以下,同时外供采暖供汽仍可达到550t/h。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系统结构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二系统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所示,本发明一种新型热电解耦热力系统,锅炉1过热器2连接高压缸3,锅炉1再热器4连接中压缸5,中压缸5连接低压缸6,低压缸6连接发电机7,其重点在于,过热器2与高压缸3之间设置有高压旁路8,高压旁路8连接再热器4;还设置有压力匹配器9,压力匹配器9连接高压旁路8,压力匹配器9通过引出点10连接高排止回阀11,并连接高压缸3;引出点10通过管路12连接再热器4,引出点下方设置电动隔离阀14;压力匹配器9下方连接减温器13,并连接管路1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华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华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49532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燃气轮机静叶环
- 下一篇:一种凿岩冲击尾气涡轮发电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