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数据传输方法、数据传输反馈方法和相关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710489650.0 | 申请日: | 2017-06-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9121212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08 |
发明(设计)人: | 吴艺群;徐修强;王磊;陈雁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W72/04 | 分类号: | H04W72/04;H04L5/00;H04L1/16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郝传鑫;熊永强 |
地址: | 518129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数据传输 方法 反馈 相关 设备 | ||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反馈方法和相关装置。包括:终端设备接收来自网络设备的反馈配置信息;反馈配置信息用于指示针对终端设备的上行数据的反馈信息的配置;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发送上行数据;终端设备根据反馈配置信息从网络设备发送的反馈消息中确定上行数据的反馈信息。本申请能减少数据传输的信令开销和传输时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数据传输方法、数据传输反馈方法和相关设备。
背景技术
在LTE(long term evolution,长期演进,简称LTE)通信系统中,上行数据采用GB(grant based,基于授权的)传输机制,基站在PHICH(physical hybridARQ indicatorchannel,物理混合自动重传请求信道)信道中携带反馈信息来指示基站是否正确接收到上行数据,反馈信息包括ACK(acknowledge,确认,简称ACK)反馈信息和NACK(negativeacknowledge,非确认,简称NACK)反馈信息,ACK表示基站成功接收并解调上行数据,NACK表示基站未成功接收上行数据。在PHICH中,不同的上行数据的反馈信息通过码分多址的方式进行复用。
在5G通信系统中,业界正在考虑基站通过比特位图的方式发送多个UE的反馈信息的技术。在现有的通过比特位图发送多个UE的反馈信息中,各个UE(user equipment,用户设备)根据各自导频序列的索引和时频资源块的索引确定自己的反馈信息在比特位图中的位置,UE根据反馈信息决定是否需要进行重传。这种方案存在的问题是:各个UE需要知道全局的UE导频序列的数量和时频资源块的数量等相关信息才能计算反馈信息在比特位图中的位置,因此需要基站发送额外的信令通知各个UE全局的导频序列的数量和时频资源块的数量,增加了信令开销和传输时延。
发明内容
本申请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数据传输反馈方法和相关设备,实现减少数据传输的信令开销和传输时延。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包括:终端设备接收来自网络设备的反馈配置信息,反馈配置信息用于指示针对终端设备的上行数据的反馈信息的配置;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发送上行数据,终端设备根据反馈配置信息从网络设备发送的反馈消息中确定上行数据的反馈信息。
其中,反馈配置信息表示终端设备的上行数据的反馈信息的配置,例如:终端设备的反馈信息在网络设备发送的反馈消息中的位置、长度或其他参数等。反馈消息包括一个或多个不同的终端设备的反馈信息,也可以包括一个终端设备的多个上行数据的反馈信息。反馈信息表示网络设备是否成功接收终端设备发送的上行数据的接收状态,接收状态分为三种情况:1、网络设备接收到终端设备发送的上行数据并成功解调上行数据,2、网络设备接收终端设备发送的上行数据但未成功解调上行数据,3、网络设备未接收终端设备发送的上行数据。网络设备可利用不同的比特值来表示不同的结果,例如:用1个比特位来表示反馈信息,“0”表示网络设备接收到上行数据并成功解调上行数据和未接收到上行数据两种情况,“1”表示接收上行数据但未成功解调上行数据。又例如:用2个比特位来表示反馈信息,“00”表示网络设备未接收到上行数据,“01”表示网络设备接收到上行数据但未成功解调上行数据,“11”表示网络设备接收到上行数据并成功解调上行数据。上行数据的粒度本实施例不作限制,终端设备可根据不同的业务类型向网络设备发送不同粒度的上行数据。
需要说明的是,网络设备还需要为终端设备分配传输资源,终端设备根据网络设备分配的传输资源发送上行数据,传输资源包括但不限于时频资源、RS、扩频序列、扰码、交织图样、码本中的一种或多种。其中,网络设备可以向终端设备发送上行资源配置信息的方式为终端设备分配传输资源,上行资源配置信息可携带在高层信令或物理控制消息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48965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